HP53 – HPX 網站企劃輕鬆聚 第 53 次活動訪談與心得筆記(一)

這次有幸報到筆記手可以免費參加HPX53,分配到要訪談User Friendly 遠征軍之一:Hans,因為小妹只有拿紙筆去記錄,覺得可以寫下的東西很有限,所以訪談前先詢問了是否能夠錄音,Hans也很大方的答應,以下是訪談內容的整理,訪談了約20分鐘。有問一些問題跟UX比較沒關係,總之就是一起記錄起來囉。但因為這篇就會很長了XD,其他分享內容的心得筆記就留下篇吧:p

問:為什麼會想去上海參加這個活動?
答:一方面想看那裡UX的發展狀況跟台灣的差距,畢竟他們的市場比較大,作UX的人可以接觸到的專案也比較多,他們的user base也比較大,那跟我們這裡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到對岸去可能也是一個趨勢,因為他們有一個更好磨練的環境,而我們卻沒有的話,就會有一個很危險的狀況出現,所以才想過去看看。

問:在這之前有去過上海嗎?這兩次去感覺有什麼不同?
答:之前世博會有去過一次,那次是2010年,當時上海都在蓋大樓。現在也是一直在蓋,還是一直都在變。但上次去主要是去遊玩,這次是研討會,所以感受會不太相同。

問:剛剛提到這次去主要是想聽那裏UX跟台灣的差異,那在去聽研討會的過程中你覺得就環境對UX的影響來說,台灣的環境對UX的影響,跟對岸的環境對UX的影響其中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答:我覺得最大的差異是在這次在大會中有看到像唐碩(UXPA的主辦人)他們對產業UX推廣作了很多努力,所以中國有很多的企業例如互連網或傳統企業開始除了對UX有興趣並有意識到要找UX的人到他們的團隊內,他們覺得他們非常需要這方面的人。台灣的話大部分的企業可能有聽過甚至有興趣,但實際上會成立UX Team的企業算是非常非常少數,那在這點我們就會變得比較落後。我個人認為台灣現在對UX的感覺就是像十幾年前大家對品牌的感覺一樣,就是「沒有感覺」,到現在才知道品牌的價值,因為品牌跟UX一樣是非常無形。但對岸的朋友已經有感受而且在往前衝了,而我們還是非常落後。那過幾年以後就會變成是他們來教我們UX是什麼,那這樣我們產業就相對會落後很多

問:你覺得我們在UX之所以會落後很多,跟我們的市場規模有沒有關係?
答:我不覺得跟市場規模有沒關係,而是跟企業願不願意投資在這塊比較有關係。因為老實說UX在台灣,要說做的很好的企業也是有的,像我們的服務業就很有競爭力,早期台灣服務業在做服務的時候也沒有 UX 或是 Service Design 等等專有名詞,但他們的服務也做得很好,所以我覺得這不是市場規模的問題。

問:我會這樣問的原因是像中國那裏可以快速累積大數據,可以讓他們去支持說做UX是否有利可圖,但在台灣就比較沒辦法。那我在想這這部份你覺得他會不會去影響到企業願意接受UX的程度?
答:當然會,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企業不夠面向全球,先不要說中國市場大,如果把市場放在全球市場,那UX能影響營收的部分就會更多。現在會覺得不重要是因為第一個不知道UX的價值,第二個許多企業不做全球市場,第三個他們不是真的在做品牌跟體驗服務的事情,主要還是成本導向。

問:所以你會覺得台灣企業沒有去面對這個問題,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把市場侷限在台灣而非全球?
答:對,台灣國際型的企業太少了,就算是國際型的企業,很大一部分賺的也是代工財。而且他們危機意識感沒有那麼高。像聯想這次在UPA中國用戶體驗大會內就很積極在找人,他們老闆是由上而下的要做組織的變革,希望公司可以轉向互連網的思維,也就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那聯想是全世界第三大製造電腦商,他們都這麼想了。那後面的人怎麼不一起這樣想呢?他們聯想的總裁陳旭東先生在11月28日發表新聞:「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他看到中國大陸互連網的公司怎麼樣利用UX更了解用戶,是怎樣去顛覆傳統遊戲規則而創造競爭力。

問:所以很多非網路類的企業也都去了這個研討會?
答:對,像家電的也有,很多知名傳統企業都進去想了解怎麼做用戶體驗。感覺的出來他們的業界在這塊很積極的想了解。

問:兩岸的部份,除了你剛說的這個是企業的差異,那你覺得在工作者的部份在態度上是否有什麼不同?
答:以人數來說中國大陸是比我們有更多人在UX領域,但以素質、或是在UX學習這塊來說,因為UX是從網際網路的發展被發揚光大,所以很多資訊資源都可以在網路上找的到。所以差距來說那是個人因素比較重。像中國有防火長城,所以照理說我們可以比他們更容易獲得資訊,所以是要不要的問題。

問:你會感覺到兩邊一般工作者在積極的程度上是否有差別?
答:我覺得兩邊差不多。像這次我們去的台灣人跟他們的內地工作者,他們也覺得我們人很多,我們並沒有輸給他們。

問:這一個比較不屬於這個問題,我自已感覺雖然中國跟台灣都是使用中文,但我覺得應該還是有很多的文化差異,那你在這趟去有沒有在這方面有一些感受或是有沒有遇到一些什麼事情讓你覺得跟我們不太一樣?
答:有呀,像是說話方式他們會捲舌我們不會。而他們的思考方式也不太一樣。

問:你所謂思考方式不太一樣是指?
答:因為語言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講話方式不一樣思考方式也會不同,他們比較能夠有勇氣出去走走,比較踏的出去。例如我們可能覺得從台灣去北京工作很遠,但當地去北京工作的人,可能有些人是從烏魯木齊、哈爾濱去的,比我們更遠,但他們不覺得遠,他們覺得去北京工作很正常、往競爭激烈的地方發展是很正常的、飛來飛去很正常。那台灣就會覺得出了台灣就比較遠。

問:那你在參加整個過程,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印象比較深刻?不管是講座或是其他。
答:首先在UX發展上,人才的差異性很高,好的非常好,落差很大。那我想原因是因為在唐碩這麼大力推廣的情況下,會很多人想要急著認識UX,那總是會有很多新加入的人,才會造成這麼大的差異。看台灣的狀況就比較有趣,台灣的平均素質比較高,厲害的跟他們不分伯仲,但整體的素質比較好,但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很少新加入的人來拉低整體平均。

問:所以變成他們比較有一些新血,但也許現在程度不好,可是他們願意踏進去,而我們這裡變成有點世代斷層的感覺?
答:不太算是世代斷層,而是根本不知道UX是什麼,所以就不會想進來,也不願意了解。但相對來說這是我們很好的機會,因為台灣可能沒辦法offer一些職位,但是大陸有,對岸有很多的職位,他們一直在找人,我當時在會場就遇到很多在找人的,很積極的在問有沒有認識的人才可以介紹。

問:所以他們其實也很願意很積極從台灣找人才過去
答:是的

問:因為我覺得最近在台灣會覺得整個工作氛圍很低迷,不管是哪個行業,所以你去了這趟,會鼓勵台灣的人去他們那裏發展?
答:非常鼓勵,因為這是比較正向的循環,唯有你走到對岸去,你在那裡可以獲得更好的養分、更多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回來回饋台灣,不然在台灣機會比較少。

問:所以說是可以把那裡的經驗在反向輸入?
答:是的,透過反向輸入幫助台灣走出困境。

問:你覺得上海跟台北有哪些差異?不管是城市還是人。
答:台灣的街道還是有比較乾淨,但上海很多地方都是打掉重建,因為他們說拆就拆,所以路可以很直,那直了就好看、漂亮、壯觀,但問題是他們是整個拆光重建才能做成這樣。但台灣就不可能這樣。兩個地方都是被殖民過的地方,上海有很多的租界留下來的建築物都很漂亮。

問:你覺得上海人跟台灣人在相處、氣質上是否有什麼不同?
答:不是很清楚,因為這次去研討會很多都是從各地來的,倒是沒遇到幾個上海人。

問:你在跟不同省份的人相處的時候,會覺得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答:是會感覺有一點不同,但都是微微的差異,但沒有太大的不同。

問:研討會這四天你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答:第一個是看到對岸UX的發展,第二個是去參加Workshop,我選了「優化你的用戶體驗團隊」,那去的人都是對岸的高級主管,老師就會問「你們現在UX Team遇到什麼狀況?」,我覺得聽大家分享的結果都是台灣會遇到的問題,並不會差太多。我這次是以團隊為主,因為我們公司有一個UX Team,所以會比較著重於這個部分。

問:你覺得這次的收穫,在導入到你現有團隊的東西大概有哪些?
答:我覺得滿多的,這次的Workshop教的都很有價值,但能導入多少要看公司要看公司的脈絡,到底公司允許、容忍的程度、可以適合這個體質有很大的差別。我現在公司是滿好的公司,平均年齡也很年輕,對新觀念也很容易接受,所以公司本身才會有這個Team產生,所以要推動學到的東西相對其他公司會比較容易。加上這個Team是由高層決定,等於是由上而下,所以推動起來阻力會少很多。那剩下的就是我要怎麼去跟各部門溝通、要怎麼把一些方法論(研究方法)帶入,怎麼讓UX真正落實在專案執行上、我要怎麼定位UX在公司裡面的角色。

問:這次去聽有分享到關於研究方法的內容嗎?
答:這次聽都是講比較非研究方法的部份,而是講趨勢、新的概念、比較實際的service design怎麼做。因為我參加的是關於UX團隊的Workshop,所以老師會說怎麼去建立一個Team、你的Team的形態有哪幾種、你要怎麼衡量組織的UX成熟度、你要怎麼定位自己、要怎麼去跟其他的Team合作、怎麼找到正確的定位,例如我們跟行銷部門的Team,那他們也會有一些用戶研究,而我們也有一些用戶研究,那我們是否有衝突的部分,以及要如何合作。

個人心得:以上內容幾乎是逐字稿,覺得Hans很有見解而說話條理分明,他的部落格文章整理了很多UX的資訊,相當有可看性,對UX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對於去對岸工作那個部分,綜合後面分享會上大家分享的心得,有很深的感觸。這天回家跟老爸聊了很多,聊完其實個人很悲觀。雖然在分享會上大家都還是保持樂觀XD

HPX的活動因為個人時間的關係,有好一陣子沒參加過了,但還是一樣精采喔^^

11.25 創業講座心得 Jamie vs. Jerry許景泰

因為有臉書朋友讓票,有幸有機會去聽這個講座,但講座的原課程資訊現在找不到記錄了Orz,所以名稱我也忘了…總之講者是Jamie跟Jerrry兩位。以下是筆記跟心得的混合文章。

感謝臉書朋友提供課程連結:http://www.uknowiknow.com/pages/events/e2013jj

第一講:Jamie

他首先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早期跟同學開公司,是現在的「碩網資訊」,早期走B2C(EC),後來轉B2B(企業內網軟體),離開之後他去念EMBA,為的是想把他創業這期間所學的商業知識,有系統的跟學理做統整。畢業後留在美國做了旅遊方面的社交網站,但當初想說旅遊大家都會去,卻沒想到一個人旅遊一年可能只去一兩次。因為次數太少,所以會進到該網站社交的次數也就很少。08年時轉型成遊戲公司,而他自己本身對這部份比較沒興趣所以就漸漸淡出。當時FB在美國已經有了,早期的FB非常陽春,但在這個時候,開始有個趨勢是:軟體越來越重要、硬體越來越不重要。09年6月開始寫網誌。2010年2月公布育成計畫,也有很多團隊報名,於是2010年6月他便通知其中幾個不錯的團隊成立了創業育成中心。eztable、goodlife、5945這幾個都是第一期加入的優秀團隊。他說了很多的數值,例如所有團隊產出的營業額一共9.6億,但其中一個最讓他自傲的數值是育成的新企業一共創造了700個工作機會。

從他的經歷其實才能理解他為什麼能夠做現在的事情。之前曾經看過有人在酸說他的背景如何如何。當時我的感覺是一個人的家世背景再好,他自己的努力依舊是很重要,只就家世背景在酸,某種程度是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努力的還不夠。

而聽完他的介紹,才不難體會為何他常在自己的文章中講到Pivot,因為這是他多次創業經驗中都會遇到的事。我們可能會因為某個想法而覺得「好!我們來創業吧!」但在開始的過程中可能就會發現有各種的問題、但也發現各種的新機會。創業比較不像一個已經規定好的功課,怎麼寫就一定能得高分,他比較像是創作,你在創作之初會有個中心思想,但可能隨著創作過程的拉長,你的想法會改變,而這些改變也會連帶的去影響到你原本的創作。

第二講:Jerry 許景泰

先就他提供的簡報內容做筆記

  1. 創業之初:險境、限制、速度
    1. 不對稱的戰爭:例如小對大
    2. 愚蠢的戰爭:明明已經有失敗的案例,卻執意要做同樣的事。重點不在於別人失敗,而是若無法分析別人為什麼失敗,你做同樣的事情失敗也只是剛好而已。
    3. 哪種才會產生廣告收益?
      1. 會員:精準 & 規模,精準會比規模重要,而要精準得要先了解市場。而規模主要是給VC看的
      2. 流量:點擊 & 效益,效益的評量要視你做的內容去決定你該追求哪項
      3. 內容:滯留 & 整合,一個站有很好的內容,但若無法被大量分享,那他的資訊就是滯留的,要去思考如何去擴散才能增強內容的影響力。
      4. 服務:關係 & 需求
    4. 限制:資金、時間、人力的限制會強迫我們去思考並做出選擇
      1. 有限的錢:要去思考個人可以做到的程度、所以市場規模不可做大,所以要思考主打市場他後續的潛力在哪。例如銀髮市場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要去思考要做銀髮市場的哪一塊、他的潛力在哪的分析。
      2. 有限的人:有效的運用題材來決定方向,方向確定後,速度要快、火力要集中。
      3. 有限的資源:要聚焦定位,要懂得收尾。收尾意思指要知道做完能得到什麼樣的目標才去做,例如我1年內要達到會員數xx個類似這樣明確的目標,然後朝那個目標去衝,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啊就試試看啊」
    5. 速度:決策-演變-執行
      1. 速度快不一定會成功
      2. 決策-演變-執行這個過程,會影響結果。所以為什麼同一件事情不同人做結果會不同,因為每一個環節不同人做都會有不同的改變。
  2. 逆轉情勢
    1. 簡單才能貼近客戶,就像下棋,你下這步棋就得先想到別人若怎麼下你又要怎麼應對,後面的步都要先想好。
    2. 勝率:有沒有站在制高點?跟別人的相同點在哪?要能夠判讀局面。要可以多測試。
    3. 一擊:做好判斷後,集中資源奮力一擊,例如blogad,他們發現找到A咖部落客就可以產生95%的獲益,所以第一個去找合作就是先去跟這些人打交道。
      1. 門檻:先成為小市場的第一
      2. 小而美:要可以經營的夠深入,例如titan賣襪子,他們只賣運動襪。且計算過客單價,所以可以用不到5個人的團隊就經營起來。
      3. 瘋狂:去思考如何降低客戶成本?並創造有價值、超出預期的內容。
      4. 關係:維繫緊密的顧客關係,要讓人愛你,他們才會回購。
  3. 積極佈局
  4. 展現聲勢

雙J FAQ 與 分享

  1. 創業前要先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這其中能夠有什麼貢獻?
  2. 大量的閱讀,廣交有價值的人脈(指可請教的人)找到自己學習的「態度、方法、動機」
  3. 資金什麼時候募比較好?
    一開始資源過多時,反而容易亂花前,所以不建議一開始就募太多錢。很容易形成雙重浪費:浪費腦袋(想要花在什麼地方)、浪費錢
    用12~18個月的擴張去思考需要多少錢的方式去估算,但若這個都估不出來,代表你的想法其實還沒有好,那根本就還不該進到募款的階段。若是因為錢用完才去募款,這是個很差而且不會被接受的理由。
  4. 大量的做筆記,讓腦袋去思考有哪些解決方法
  5. Jerry在做粉力的時候,已經先拜訪了50間廠商,在這個過程中他一邊拜訪客戶問問題,也一邊思考:「口碑行銷若不以轉換率作為成效評估的依據,那要如何解?」而這個解他已經想出來了,才下去執行粉力。
  6. 轉換率的追蹤是要一系列的,才能去做整體評估。
  7. 會員的活耀度很重要,以EC來說,要看的有回購率、客單價、首次轉換率。
  8. 要了解廣告主要的事什麼?要去思考「讓口耳相傳發生」的方法。例如什麼樣的東西才會口耳相傳?為什麼要口耳相傳?去幫他們想那個動機。而這幾點可從自有媒體(如官方網站)、付費媒體(如關鍵字廣告)、賺來的媒體(如部落客)去下手
  9. 多跟客群聊天,多聊才會知道他的痛點,就會有「有什麼問題需要被解決」的需求產生,解決痛點,就容易說服對方買單。
  10. 廠商反應 & 使用者反應是2件事情。例如做粉力之前已經訪問多很多廠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有放消息讓他們知道他們有優先測試需求的優惠,大部分的廠商都很有興趣,這時候就能夠判斷這個作法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願意買單。
  11. 粉絲專頁為什麼在效能上弱於以前?以小七咖啡為例子,你會知道小七咖啡買一送一不是因為你有跟小七咖啡的粉絲團,而是因為你朋友轉貼的關係。Jerry看到的缺口是「推廣」的來源是朋友,而非粉絲團,所以專注在「口碑行銷」上,若同費用對廠商的效果更好,那廠商就會願意買單。
  12. 在評估創業與否,市場規模比解決問題要來的重要。
  13. 創業時,獲利模式要一直去建立思考。

去聽這個不是因為要創業….而是我覺得聽別人的經驗,比較可以去了解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思考執行脈絡,而不是「只知道做了一件事」而「不知道為何而作」,這個對策略思考有很大的幫助。

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跟之前聽網路行銷的課程、講座,感覺有很多精神是相同的。

另外補充,上Youtube找「趨勢講堂」,會看到一系列Jamie跟Jerry的錄影,個人覺得頗有可看性,對網路行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