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觀後雜感

老公說想看這個電影,我很老實回他可以一起去看,但我可能會睡著。

我不是一個愛看紀錄片的人,更嚴格來說,我不是一個愛看長影片的人,所以我雖然看電影,但真的看的不多。

我本來以為這種電影很冷門吧。結果去看晚上九點的場,意外的,我們居然沒得包場(誤)。雖然是小廳。觀眾加起來應該也有超過10個人。真的是蠻意外的。

初看介紹覺得時間好長,會坐到不耐煩吧。已經預設覺得這可能就是那種很文青自我呢喃的紀錄片(對,我就是對文青紀錄片蠻有偏見的,我承認),即使看過預告片覺得預告片剪的還行。結果竟然還真的不錯看,看完時並不覺得有到那麼久的時間,又一個意料外。

整個影片的節奏很明快,當時的辯論當然是擷取了精采的部份,因為據說整場辯論實際上有三四個小時。電影穿插著當時的參與者-所謂左派與右派的學生,三島由紀夫的好友,特別找來的評論,前面一開始也有先說明日本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相關事件,也介紹了三島由紀夫的背景。

針對內容的幾個簡單感想,先說,我從未讀過三島由紀夫的任何作品,對這個人也完全沒有任何的認識與理解。

  1. 三島由紀夫的口才相當好,而且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夠將很抽象的概念用很具象的方式形容出來,從這點我就可以很強的感受到他去那裏,真的是希望可以有一些溝通交流,而不是「我來只是想講贏你」。所以當有個學生名叫「芥」講到幾個地方說他就是如何如何的時候,他的反應並不是硬要反駁回去,而是「對,我就是這樣,你說的沒錯」的態度去回應。
  2. 學生輪番上陣提出問題跟想法,主持的學生在講的時候我都還聽得懂他們在問什麼討論什麼,到了「芥」,當時他在台上說話,前面還好,後面讓我非常不耐煩。那種不耐煩就是「都在玩文字定義的詭辯」的不耐煩。果不期然後面就有其他學生表示「你再公三小,你們都只是在玩文字遊戲,我來是要看你們痛揍三島由紀夫」的XD
    這整個就讓我想到我參與某些事情比較深入的那段時間,看到很多極為聰明卻喜歡吊書袋的傢伙。這些人的特色就是真的他媽的非常聰明,但他跟你「討論」與其說討論,不如說他只是想講贏你,講到讓你不知道怎麼回,而為了贏,玩文字遊戲的詭辯是可以的。而我真的是超討厭這種人的…
  3. 三島由紀夫即使在回答芥的公三小,還是可以不斷的舉實際例子去跟他們做討論,我覺得相當厲害(也因此芥的詭辯說法就顯得更明顯)。因為他說的東西我都聽的懂。從這裡也可以感覺的出來,三島由紀夫的目的不是要講顯得自己很厲害的東西,不是要吊書袋,他真的在乎聽得人是否聽得懂他想表達的。
  4. 能唸到東大想必都是了不起的菁英。但結果經歷社會運動後的心理轉折,卻跟我們這些沒念名校的一般人沒有太大差異。裡面講的一些東西,讓我感觸良多。
  5. 我聽不懂日文,但看這部片還有他們辯論過程感覺是流暢的,而且我認為辯論過程用的日文應該也不會是很簡單的生活日文,能翻的很順暢,我覺得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我覺得在電影院睡著好像不太好,所以下午還是有睡一會。但看完我覺得下午就算沒睡,去看應該也不致於會睡著,整個影片節奏剪接的非常精采,該交代的相關背景也都有在適當的時間穿插其中,很好理解。當然我對日本歷史完全無知,這裡的理解只是大概知道他說這件事情的先後跟關連,細節當然是不知道的。但基本上對看電影來說已經足夠。

政治名人關鍵字搜尋量分析:蔡英文、陳時中、唐鳳、吳斯懷

做完前一篇朋友留言說可以做陳時中,覺得是好點子。然後我想到唐鳳前陣子網路上也很紅。我自己跟朋友作國會監督,朋友做很多吳斯懷的影片。所以想說那就拿這四個人的搜尋趨勢跟數字來看看。

要找每日搜尋資料先從google趨勢來看看。以下圖表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一年每週搜尋熱度趨勢 2019/3/24~2020/3/21

因為時間拉比較長,所以google趨勢上每一個點的數字是一週的搜尋量熱度。

  1. 選後蔡英文搜尋量就下降到低點,這很正常,畢竟選完了。平常大家沒事不會一直搜總統。
  2. 陳時中2/1以前沒人知道,2/2~2/8搜尋到達高點。應該是從那時候開始常態開記者會。
  3. 唐鳳1/19~1/25開始出現搜尋量,3/1~3/7搜尋量開始拉高。1月底發生什麼事情我現在不太知道。但3月主要應該是口罩2.0,還有日本電視台報導唐鳳等等,有媒體報導以後就拉高搜尋量。
  4. 吳斯懷列入國民黨不分區名單,選舉時吳斯懷被民進黨多位立委拿出來提及,網路也一片撻伐。所以那時候有搜尋熱度。

90天每日搜尋熱度趨勢 2019/12/22~2020/3/19

這張只是保留一下資料。但因為90天的資料是以每日作為計算。所以可以看到陳時中搜尋量會隨著記者會提供的資訊上下起伏。然後吳斯懷搜尋熱度高的時間也是在1月選完那段時間。

30天每日搜尋熱度趨勢 2020/1/22~2020/3/22

這張跟90天差異不大,不過因為沒有蔡英文當選那一天的資料了,所以可以更清楚看到選後搜尋熱度的差異。很明顯可以看到幾個趨勢:

  1. 陳時中從 2/4 開始每天的搜尋量都比蔡英文多。
  2. 唐鳳從3/1開始搜尋量持續上升,也比蔡英文多。
  3. 吳斯懷選後搜尋熱度下降,後來因為書面質詢提到『批總統蔡英文對外媒表示「中國若武力進犯台灣,台灣對戰爭也有所準備」是在挑釁中國政府』,2/20被罵很慘所以有個突起的搜尋熱點。

然後使用 https://keywordtool.io/ 撈搜尋數據,計算關連關鍵字跟姓名比。那個我懶得把報表整理線上版惹,相信的就相信不相信的就算惹XD

姓名搜尋量(2019/3~2020/2,每月總計)

  1. 去年是選舉期間,蔡英文搜尋量最高,不意外。但選完的2月掉下來,雖然跟其他人比還是高但落差就沒那麼大了。
  2. 陳時中從2月起搜尋量大增。符合前面搜尋趨勢所顯示。

姓名關連字搜尋量(2019/3~2020/2,每月總計)

  1. 去年是選舉期間,蔡英文搜尋量最高,不意外。選完2月也是掉下來,趨勢跟姓名搜尋量一致。
  2. 姓名關連字搜尋量高低分別是 陳時中>蔡英文>唐鳳>吳斯懷 。此排序與搜尋量也是一致的。

複合字搜尋總和 / 單獨名字 占比(2019/3~2020/2,每月總計)

  1. 蔡英文的複合字搜尋總和 / 單獨名字 占比明顯還是以其他人高很多。即使2月也是。
  2. 陳時中的搜尋量雖然在二月大幅攀升,但複合字搜尋總和 / 單獨名字 占比變化卻不大,最高18.75%。大多數都在9~13%之間。
  3. 唐鳳複合字搜尋占比最高14.79%。大多數在6.9~11%之間。目前沒有三月的資料,後面可以觀察三月的變化。
  4. 吳斯懷複合字搜尋占比最高9.59%。大多數在2.2~9%之間。

小結

  1. 總統層級的政治人物,在非選舉時間複合字搜尋總和 / 單獨名字 占比 還是可以到 20%以上(以 https://keywordtool.io/ 撈搜尋數據為準)
  2. 一般政治名人的 複合字搜尋總和 / 單獨名字 占比,在有名跟沒名時差異沒有那麼大。即使當月搜尋量大增,占比雖然可能隨之提升,但變化程度還是維持穩定,不會像總統的變化那麼劇烈。

新媒體的困境

今天跟朋友捷運上小聊,朋友提到現在大家對媒體的信任度,是新媒體高過於傳統媒體。這讓我想到之前跟別的朋友聊過新媒體的困境。

先想一個問題,「媒體」本身是可以賺錢的行業嗎?

如果去看所謂傳統媒體,其實你會發現那些媒體背後的資本家,他手上不是只有在經營媒體,是同時會經營其他主業。自由時報林榮三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自由時報本身賠錢,但林榮三靠的是房地產。媒體只是他整體事業戰略佈局的一個棋子,賠錢根本沒關係。

又例如三立新聞,背後其實是一整個事業體。本業是做錄影帶節目起家,創辦人後來也是去投資土地跟不動產。走的是多元系統台的經營,所以他們的戲劇也有對海外輸出,不是只有做「新聞類」的媒體。

可是當「新媒體」是直接把「新聞類媒體」這件事獨立出來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媒體本身變現困難。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是賣廣告,但那是因為電視頻道數量相對還是「有限」,加上站到早期入場時間的利基點,還有內容的多元性,觸及的群眾階層夠廣,所以即使到今天還有吃老本的本錢,這老本即使在不斷的衰退,但目前看還是可以撐個好幾年,也就代表傳統媒體在這好幾年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可是「新媒體」說多元不夠多元,又不像傳統媒體是資本方事業戰略佈局的一部分。網路廣告又無法像電視廣告那樣做到稱得起損益打平,所以勢必要走多元收入。但是本身內容就很難多元了要怎麼走多元收入?結果到後來大家都只好去寫政府案子爭取政府補助經費。

大家對新媒體的信任度高於傳統舊媒體,意義上代表在職業層面來說做「資訊記者」變成是一種職業選擇,未來這部分應該只會更蓬勃的發展。但我對獨立型的小型新媒體能夠活多久這件事是相對悲觀的,到最後可以活下去的,大概還是得有更大的資本家因為戰略需求而合併的那些才能長久經營。

思考誤區

很多人思考常常陷入一種誤區:我試圖同理你等於我就要認同你。

錯了。同理只是讓自己理解對方這樣想這樣感受的原因。但不等同你就得認同他最後的行為。也不等於你不能就事論事的批評。

綠色和平的事看起來是北京辦公室搞的鬼。而非台灣辦公室。我可以同理他們會把台灣畫成中國的原因,但不等同我因為理解就不用抗議。這是兩件事。我可以體諒綠色和平辦公室人可能承受什麼政治壓力,但不等於我就不能對最後這樣呈現表達不滿。因為我同理的是人,但我抗議的對象是組織。他們自己就要自己努力再眾多壓力下去思考他們要怎麼做。

該挺而發聲就該發聲,他跟有沒有同理去理解對方,是可以並行不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