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引爆行銷學 講座筆記心得

銷售漏斗:知曉、考慮、偏好、購買。

越前面的階段能夠進入的人會比較多,一直到購買時人會一直被過濾,因此形成一個漏斗的形狀。

傳統的網路廣告只專注於購買,例如關鍵字廣告。
(OS.不過實際上買關鍵字廣告購買率未必會上升,只是關鍵字廣告確實比較適合針對購買的部份做宣傳,缺少像平面廣告電視廣告那種可以宣傳「品牌形象」的功能)

早期FB有地標訊息時,就有商家利用這個資訊,推出打卡就可享優惠的活動,這是滿聰明的作法,不過使用地標資訊的缺點是使用者打卡後,被打卡的商家並無法跟這個使用者繼續建立關係。

FB行銷成功4步驟

一、建立粉絲頁
FB粉絲頁建立時,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1.封面大頭貼:要彰顯品牌特質
2.關於我們:要強調有用的訊息
3.里程碑:可在此公布重要的大事記

二、連結舊雨新知
1.如果原本就已經有舊有網站會員,可從那些會員名單先邀請,讓忠實客戶先把頁面贊起來。
(OS.也許可以辦類似像按贊就可以得到折價券的活動,把活動做成APP在FB上進行)
2.找目標客戶,分析TA
3.針對不同客戶群測試不同的廣告,同一個TA至少要有四個廣告來測試哪種最有效

三、展開有效互動
1.be Social
跟粉絲團的人互動,關注於「人」,而非單項的宣傳。每天至少都應該要看三次。
2.Customers view
站在客戶的立場想客戶希望看到什麼,發文的頻率不能太低但也不能過高。發文時應圖文並茂。
3.Plan
設定計畫,希望跟用戶談什麼?什麼時間發文?頻率多少?哪些人會po文?哪些人要跟顧客互動?這些都要有所計畫。
思考怎樣的貼文策略可達成以下目標:
A.讓專頁有真實親切感,讓粉絲容易與你連結並擴散你建立的內容
B.透過特殊優惠或贈品方式,實際吸引用戶提高銷售額
貼文策略:
A.製作貼文行事曆,規劃貼文時間與主題(建議每週至少2~3篇,OS.後面案例分享者一天都至少3篇以上,但張貼時間要注意,不要同一時間貼一大堆,要分散,避免洗版)
B. 張貼有趣的內容,例如相片、影片、民調來鼓勵粉絲一起參與
C.使用「星號標記」來凸顯重要動態,並利用「置頂」將重要訊息放在頂端,最長可置頂七天
D.FB有一個「動態贊助」的付費廣告。這個廣告的目標族群為粉絲的好友,此廣告會出現在動態時報上,並且有「贊助」的字樣。
E.FB還有一個「推薦貼文」的付費廣告,在每個訊息底下有「宣傳」按鈕,可以估計多少廣告費能觸及多少粉絲。幫忙接觸到自然傳播力無法接觸到的用戶。
使用FB的廣告切記,要適當選擇最該被放大的資訊。挑選具有自然傳播潛力的資訊,透過廣告產生漣漪效應放的更大。如果資訊本身並沒有太強的自然傳播力,也就不適合另外購買廣告(OS.因為買了傳播力不會因為這樣就變大,傳播力取決於大家對這個資訊是否有興趣,沒有興趣的東西,買了廣告只是看的人會多一點點,但是大家不會自動傳播。所以廣告要針對有效益的內容,並且還要進行優化,才能得˙到倍數成長的影響)

四、延伸品牌影響
要體認一件事:實際看到你資訊的人是少的。所以要讓專頁的粉絲能夠逐漸累積,至少要有100名粉絲,這樣行銷活動才有足夠的觸及率。
需要定期檢視修改策略,將宣傳計畫達到最好的效果。

其他想法: 

FB的行銷主要是透過資訊分享、留言來跟使用者產生互動。因此可以思考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可以提出怎樣的活動去讓使用者更願意來參與。案例分享中有一個是說有多少人按贊、店長就穿怎樣的衣服拍照給大家看。因此也許可以推出像是多少按讚,就推出怎樣的限量特惠活動。可以是FB APP上做折價券贈送的活動。或是抽獎活動、或是單一商品限量促銷銷售活動這類的。

然後案例分享說FB的資訊是可以做排程的(真的不知道耶…),這樣就可以搭配發文計畫,把要發的文先po好設定發表時間。

FB的行銷活動最好還是能夠透過APP跟FB緊密結合。因為FB已經不再像是傳統企業網站只是「單方面的宣傳發佈」,活動直接在FB做、而不要帶離FB的話,大家接受度應該也會比較高。養成品牌忠誠度後,大家自然會願意到官網看更多的資訊。

資訊的部份,優惠資訊當然很重要,但也要去思考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相關、使用者會有興趣、但又不是那麼直接只是產品的資料?例如如果是養生商品,那應該可以提供相關的養生資訊、報導,即使這樣的資料是從報紙、雜誌來也無所謂。重點是提供跟商品相關的廣泛資訊。像案例分享中有一個是賣韓國服飾的,他們就提供很多時尚的資料,而不是只是一直在講有什麼優惠。

FB跟blog、官網最大的差異在於FB的本質是社群,而其他的不是。社群行銷指的是關係的建立,因此在本質上比較接近「公關」而非「廣告」,因此經營的心態,不能只是把FB當成是一個「宣傳平台」,要投注更多的心力在關係經營上。

話題炒作的部份,盡量讓話題、討論可以單一、簡單化。例如用民調做一個「選擇題」,像是你喜歡A風格還是B風格這類的,因為他簡單,大家要參與討論也就相對容易。

網路行銷:橫向是時間,直向是瀏覽人數成長

北海道行之前言

先來寫一些雜七雜八的心得。這次出遊,聽到看到一些事,對照出國前看到的,感觸很深。

之一

小時候很討厭推銷,路上遇到推銷的小姐都會有種打從心底覺得很煩得感覺。等到長大了,才發現這個世界的金錢運作其實都是靠銷售堆積起來的,所以推銷其實是無所不在的,只是作法不同。慢慢的就不那麼反感,轉而會去理解那些在路上推銷的人,觀察別人的話術,思考怎樣的推銷方式會比較好。

這次因為導遊是同學的表妹,所以會聽到看到一些導遊需要做的事,帶團嘛,即使是親友團,畢竟是工作,就算不刻意推銷,總是要口頭介紹一下,畢竟對公司來說,推銷有成是你的成績,才可能給更多的團讓你帶。畢竟是工作,所以大家都在玩的時候,得找個地方整理資料、跟下一個旅館飯店聯絡確認訂房狀況。畢竟是工作,除了旅館餐之外的好餐廳,導遊吃飯自費不可能每次一起去都跟著吃,所以吃的是一般訂食。畢竟是工作,大家出來玩,即使遇到不開心的、不準時的,還是要耐住性子請大家多多配合幫忙。

真的很辛苦哪!帶團,對他們來說是工作,不是玩樂。心情上、態度上都跟我們旅客是不同的。

之二

日本真的是一個很乾淨的國家,乾淨到甚麼程度?路上的車子房子不像台灣灰墣墣的,所有的公共廁所都很乾淨不說,連傳統市場都很乾淨。我們去函館的朝市,也就是早上的市場。路上乾淨,沒有任何菜葉垃圾,在海鮮店面門口也聞不到魚腥味。

先撇開台灣都市因為污染粉塵所以容易髒、還有傳統市場要像他們那樣乾淨實在是真的有點到變態的程度不講。一個國家的公共廁所、對垃圾處理的態度其實就能看出這個國家人民的水準。今天在FB看到這篇文章:用寫程式改善政府效能,台灣辦得到嗎?

裡面提到
『去年 2 月波士頓大雪,把消防栓都埋住了,當地政府對此毫無作為,眼睜睜看著一支支消防栓被大雪掩蓋。所幸,此時 Code for America 正好有一個團隊在波士頓政府做事,於是開發了一個 app,讓使用這個 app 的人可以去「認養消防栓」,認養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的消防栓被雪埋住了,你願意去把它挖出來,你甚至於可以為你的消防栓取個名字。這個 app 非常容易撰寫,上線後也如星火燎原般地擴散。遠在夏威夷的一個政府 IT 部門員工注意到了這個 app,立刻把同樣的 idea 應用在當地的「海嘯警報器」上面,讓當地的人去認養和維護海嘯警報器,確保居民的安全。西雅圖政府也如法炮製,利用同樣的 idea 讓當地居民去清理堵塞的排水孔。』
『Code for America 因此是一個很棒的行動計畫,這群人想要透過網路、透過 app、透過鍵盤,改善自己的國家和政府,而且他們已經有成功的故事。台灣也有有志之士,發起了類似的 Code for Tomorrow 計畫。不過比較令人憂心的地方在於,我發現到,這個行動計畫成功的重點不在政府,而是在於人民的素質,所以我想到了文章開頭的故事。內心疑惑著:「台灣人究竟願不願意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公共環境?然後改善政府效能?如果台灣人平常連維護公共環境的公德心都沒有,類似的行動計畫是否死路一條?」到 「Google 搜尋滿地垃圾」,就馬上可以發現台灣人的公德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演唱會、燈會、跨年晚會 … 每次留下來的都是堆成山的垃圾。』

維護廁所不是只是要不要花時間清掃的問題,任何一個上廁所的人,只要願意多幫忙把衛生紙丟好到垃圾桶、離開的時候如果是自己弄髒了廁所幫忙處理一下,廁所就會比較容易一直維持乾淨的狀態。日本的廁所是不準丟垃圾的,他們垃圾分類做的非常徹底,廁所就是只能把衛生紙丟到馬桶、小垃圾桶只是提供給丟生理用品。如果人民沒有意識到維護環境人人有責、只是淪為口號。那整個國家的公德心就永遠不可能提升到接近日本那樣的境界。

有一個早晨,我們在一個旅館等大家集合,我比較早到。導遊說他發現這裡中國團很多,他要去買一下咖啡,請我幫忙看行李。我們常常覺得中國人的素質還不太夠,
這種事情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看看餐廳,因為是buffet,可以吃到飽。應該有人聽過中國人吃buffet被限制只能取一回、結果把食物堆疊滿滿的故事。看看台灣人,夾的過多以至於吃不下然後都丟掉一大堆食物的也不少。我覺得那反應的其實是一種願不願意珍惜資源的心態。

之三

導遊提到他在311之後沒多久,有到日本玩一趟,泡溫泉的時候,有日本人主動游過來問他們是哪裡人,聽到是是台灣人的時候,就鞠躬說了聲謝謝。日本官方無法對台灣捐款很多這件事情發聲,於是日本民間就用他們的方式對這樣的事情表達感謝,像是日劇裡面就多了很多想盡辦法把台灣帶進去的對話。像是:
「這個螺絲是made in Taiwan!」
「(拿出旅遊書)台灣呀,我很喜歡這個國家呢」

聽一聽覺得,也許越是在國外走跳的人,
會越對國家意識這種東西有更深刻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