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google 趨勢看政治人物聲量 vs 從臉書統計看政治人物聲量

今天在網路看到這篇

覺得蠻有意思的。「聲量看政治」的統計數據資料來源是FB。所以他反應的政治聲量比較算是從「特定人物字詞,在FB上有多少po文、留言、分享、讚」來做統計。留言,評論,分享也都算發文一種,因為本質是「發文」,也就是說他反應的是FB內容產出的統計。

我覺得這統計很棒。因為可以拿來跟google趨勢的搜尋結果參照一件事情:內容創造與帶動主動搜尋量之間是否有關係。所以我這篇就以他這篇的日期區間(1/12~9/27)與政治人物為基礎,到google趨勢撈資料看能觀察到什麼。

柯文哲 vs 韓國瑜

由於google趨勢是相對數據,一次最多比五個字。且如果有數據偏離太多的時候,數據少的會被壓扁。所以先來看「聲量看政治」政治人物聲量最高的兩位

  1. 1/12是剛選完所以有一次高峰
  2. 6/6罷免投票,8月正式卸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有兩次明顯的井噴式高峰

所以韓國瑜這段聲量高,有很大部分應該是因為霸韓。

兩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254
韓國瑜:768

但是如果留著韓國瑜的線,其他人都不用看了。所以我把韓國瑜拿掉。然後照著「聲量看政治」的排名依次跟後面3個人做比較

柯文哲 vs 朱立倫 vs 江啟臣 vs 鄭文燦

  1. 整體來說柯文哲比其他三個人的搜尋量明顯要來得多
  2. 朱立倫的搜尋量是四個人裡面最低的
  3. 江啟臣的搜尋量高峰是3/7,因為當選國民黨主席,前面1/25有一波量是當時宣布要選國民黨主席。3~4月很鬧的數位諸葛選拔雖然我在同溫層FB看大家轉傳得很high,但顯然沒反應在搜尋量的變化上。反而6/8傳坐鎮高雄反霸韓跟罷韓投票後有一小波搜尋量。7/23的搜尋量則是因為李眉蓁涉論文抄襲時的發言。
  4. 鄭文燦搜尋量相對高點有三個,當天對應的新聞:2/25,鄭文燦取消龍德宮接駕。5/31前一天母親過世。7/4母喪告別式
  5. 朱立倫搜尋量相對高點有三個,當天對應的新聞:1/12總統選舉剛結束。6/6~6/11當時是罷韓前後。6/18發布「朱立倫倡議」網站,倡議打造藍軍大智庫

在「聲量看政治」中朱立倫的排名是第三。但很顯然他在臉書的「量」只存在於臉書,完全沒有反映在搜尋量上。而鄭文燦的搜尋熱點就我個人同溫層觀察,取消龍德宮接駕當時有一波新聞討論,是有一些討論熱度但我個人覺得熱度普通。但這件事卻有反映在搜尋行為上。然後他母親過世的事情我是整理這篇才發現有這個新聞。從這可以隱約感覺出臉書上同溫層會熱議的主題,跟會反映在搜尋行為的新聞間主題上的差異。

四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3092
朱立倫:458
江啟臣:941
鄭文燦:594

柯文哲 vs 郭台銘 vs 蘇貞昌 vs 林佳龍

郭台銘搜尋量相對高點有三個,當天對應的新聞:1/12總統選舉剛結束。1/22鴻海尾牙。5/26周刊爆郭台銘捐款台大癌醫跳票。然後其他人的新聞點我懶得查了XD

四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4485
郭台銘:1928
蘇貞昌:1845
林佳龍:872

郭台銘略高於蘇貞昌。蘇貞昌則是林佳龍2倍以上。這部分跟「聲量看政治」中三個人的數據分佈也是有差異的。

柯文哲 vs 賴清德 vs 馬英九 vs 侯友宜

比較有意思的是,馬英九的網路搜尋量是上述國民黨人中最高的。而且也是最會創造搜尋話題的。

四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4485
賴清德:1504
馬英九:2979
侯友宜:1291

綜合搜尋熱度總計比較

上述所有人的搜尋熱度,以柯文哲的4485做基準以等比例調整後。大家數值與圖表如下。跟「聲量看政治」的排序做個對照,大家可以比較一下「社群媒體聲量」跟「使用者搜尋熱度」的差異。

「聲量看政治」圖表

「使用者搜尋熱度」圖表

柯文哲:4485
韓國瑜:13561
朱立倫:664
江啟臣:1365
鄭文燦:862
郭台銘:1928
蘇貞昌:1845
林佳龍:872
賴清德:1504
馬英九:2979
侯友宜:1291

在臉書上馬英九排名很後面。但在搜尋他排第三。反而是朱立倫在臉書統計上排名第三,搜尋熱度吊車尾。然後綠營的政治人物排名也與臉書有所差異。

另外從前面搜尋凸起點可以發現,一般使用者的搜尋行為還是很受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影響。電視報比較多,或是電子媒體有些比較聳動的新聞,通常都會帶動關鍵字搜尋量。

這裡要提一件事。就是不管是從FB看聲量,還是從google趨勢看聲量。都要先有個前提認知:這些數量都無法反應「沒有出聲只是看」的人的感受,而這有時候其實才是關鍵。所以大家看網路大數據分析很精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沈默螺旋與倖存者偏誤的效應。

館長網站怎麼了?電子商務網站開發的簡易注意事項

最近朋友傳這PTT連結給我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598420019.A.C08.html
影片我沒有詳細聽完,不過關於商城部分聽到幾個重點

  1. 瞬間單日同時線上2萬人
  2. 現在每月主機費100萬。這次兩萬人網站速度很慢,廠商說主機要升到每月500萬的等級才能支撐
  3. 商城部分開發大概300~400萬。說燒到兩千萬主要事後面主機費從開站至今加起來。然後說壓力測試每次收費100萬起跳。

這幾個重點很重要,後面會分析。
我沒聽到ERP那塊,那部分因為就算聽到也看不到前後台所以這篇就不討論。

館長的網站是這個
https://notorious-2019.com

然後我寫這篇的時候有先查到這兩篇

這是今年1月的事,所以那次上線實測就已經發生一次了。

然後技術面問題我請教了三個工程師,這三個工程師背景都是有開發過各種中小型電子購物網站,熟悉金流電子發票串接,至少十年以上php程式開發資歷,跟主機管理能力。彙整一些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Q1.購物網站開發要300多萬合理嗎?

要看功能決定,但基本上客制化的購物網站,最基本的會員+商品上架+購物車+金流串接+電子發票。從視覺設計到程式開發全部包下來,我報價至少至少也會從100萬起跳,從需求訪談到開發測試完成,時間4~6個月不等。每個公司的成本不同,使用的語言不同。然後有的可能需要很特殊的行銷模組,諸如買一送一、贈品設定等等等。

我不知道他們網站後台功能到什麼程度,單純從前台推估,而且照他說ERP是另外,代表他們電子商務網站本身不含進銷存管理。那一個沒有進銷存的品牌電商網站報到200萬就算利潤不錯。

但由於每個公司的成本不同,整體來說我覺得開到300多萬,還在某個合理價格內。若超過400萬我會覺得就真的太過離譜。

Q2.主機費一個月100萬甚至要升到500萬是不是太誇張?

就我個人經驗我覺得很誇張。我跟朋友搞過一個內容農場的網站,曾經單日破25萬人次。用linode的主機,有用Cloudflare。一年不到五千元,撐的住。當時瞬間人數最高我記得是4000以上,確實速度在當時有變慢。但我用一年不到五千元的主機撐的住這個量我覺得也是夠好的了。另外我這個部落格之前寫過幾篇文章,曾經一日流量破六萬人次。那時候我沒有趣注意瞬間人數是多少,但基本上部落格本身也沒掛掉。我自己用的也是一年不到五千的虛擬主機而已。

我只是要說一個站同時讓很多人上站是否等於流量會爆掉,要看軟體架構設計,設計的好,即使主機等級沒那麼高一樣可以撐到一定的程度。

我請教的工程師說流量費是否合理,要看他的網站架構而論。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購物網站,理論上是不必花這麼多錢。然後仔細看過網站後大概知道他們怎麼會花錢花成這樣,彙整有這幾個問題。

  1. asp.net本來就只適合小型網站,不適合中型有大流量的電商網站。
  2. 首頁的影片,他們沒有放在youtube,直接放在自家主機。影片一直都是最吃流量的東西,我不知道他們怎麼會設計放在自家主機。
  3. 商品頁的圖片都很大張,沒有分塊,也沒有做尺寸優化。
  4. 整個網站的圖片用Chrome的檢視工具看,會發現回傳都是200。等於同一個使用者每上站一次,即使圖片沒更新都會重要一次。
  5. 如果是購物人多網站很卡,有一部份可能是因為沒有做快取,所有頁面都是直接從資料庫讀出,在大量資料庫讀寫的狀況下,資料庫的主機不夠強大,或數量不足,都會變得很卡。但這個的很卡跟流量反而無關。

然後工程師看了他們一個頁面做了計算。以這頁來說,
https://notorious-2019.com/detail.aspx?id=484&tid=6
光這頁就使用 13MB。100 人瀏覽就要使用 1.3GB,

同時在線100人是1.3GB/每秒,1小時是3600秒,以Google Cloud每次GB 0.01美金做計算。確實一個月差不多是一百多萬。

但是如果用雲端主機的流量高到這個程度的花費的時候,國內大型購物網站的作法是直接選擇自己買主機配好,主機的部分配下來大概幾十萬。然後租專屬頻寬,拿去網路中心放。一個經營中型電商網站工程師說他們用12M專屬頻寬,一個月網路費一兩萬。如果要經營電商,流量加主機費怎樣都要盡量控制在一個月幾十萬,不然這成本結構你光付網路費就飽了,根本無法經營。這就像做實體生意,房租費用必須壓在某個比例下意思是一樣的。

所以簡單來說,館長外包的這個網站開發公司並沒有去思考網站要怎麼做可以幫業主省流量錢。

工程師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經典:「做網頁跟做汽車一樣,很多人在乎美觀,但實際上耗油量、馬力,才是一個網站最貴的技術。」

針對電子商務網站,大型購物網站的流量費真的很高,如果不會省點流量的,自己就要口袋夠深。而最終流量轉成訂單才是重點,越大的網站越要生財有道,否則會被主機及流量拖垮。

認真說,館長的網站視覺設計是很不錯,包括裡面商品的EDM都做得很漂亮,我猜他們應該都是包給同一個公司做的。所以這應該是他最早說的一個月有30萬維護費用的部分。但主機流量問題我只能說他們處理的奇慘無比,這卻會決定這網站之後到底還能不能繼續用下去。

Q3.館長是不是被坑了?

一開始我直覺是被坑。但問完工程師整個分析下來我結論是,應該不是被坑,畢竟他們接案時一定知道這是館長的案子啊,敢坑館長應該心臟也是要很大顆才是。但就是遇到外包公司程式開發能力不足,沒有處理過中型流量電子商務網站。所以完全沒有能力去處理這種網站對應流量時應該從程式面處理的細節。因為能力不夠軟體能力無法補強,所以他們也只好用加硬體的方式「處理」。我猜他們後來的心態應該是硬著頭皮雙手一攤說就是沒辦法,要殺要剮隨便你吧,所以才會搞到館長最後很無奈只能直播求助。

簡單來說,就是遇到程式能力不是很夠但很敢開價的公司。

Q4.所以開發電商網站到底要怎麼找廠商、找工程師才不會遇到雷?

這問題我朋友問過我,我淡淡的說「看運氣跟緣分」。然後我是認真這樣說沒在開玩笑。因為連我自己接案子,我都只敢發給有長期合作有口碑的工程師,不隨便找新的人合作。工程師的「能力好壞」連我這種有經驗的設計師都不敢說有能力去「檢視確認」,更何況一般人。

我只能說,館長真的就是,有點背就是了。

末端客服回覆影響消費者下單意願的重要性

其實這篇是抱怨文。不過我也沒有要擋商家財路所以不會寫是哪家店。

一年半以前,我的iMac因為當初買沒有用ssd,前面使用頻率還不高的時候想說堪用就先用,但後來使用頻率高的時候,就想升級一下,所以上網找了看有什麼店可以幫忙升級跟資料轉移的。後來找到一家,我就先用line詢問。這裡就直接貼圖

整個溝通流程很順暢也很乾脆,所以後來就給他們升級。他們來我家社區門口取貨,後來維修好送來。送來之後就是用爽爽。非常順暢完全沒問題。

但一年半因為我裝的app也越來越多了。chrome又日益肥大,常常開網頁電腦就會卡頓不動了。因為上次我沒有升級ram。這次想說把ram加大,然後據說有比ssd更快的硬碟,想說就一起換吧。因為一年半以前印象很好,這次當然就先敲他們問。結果這次客服明顯換人了….

  1. 前一天晚上先已讀不回。這其實還不打緊,但這部分跟上次晚上馬上回跟確認資訊跟口頭報價已經差很多了。
  2. 重點是第二天早上回的東西,看了整個覺得,我列得很清楚而且是一起列,不是一個一個問,比較精明一點應該可以看出來我其實在網站上看過了。結果你還叫我要去查資訊。
  3. 你如果中午才營業,其實你就乾脆整個等中午開始營業再一起回我就好,我也不是說你馬上要回我資料。先回了一堆罐頭訊息,後面才說我們中午才營業喔,然後時間就是也已經快要中午了。
  4. 當然。我承認我倒數第二句回的不是很客氣。但你都接近中午才看到,這時候你直接先口頭報價給我不是比你那句「我們中午才營業喔」更好嗎?

這就很典型第一線客服如何影響客人是否下單的意願,但會這樣回的客服大概也不在意這種事。這種電腦維修的店面生意,客服本身就應該要有點業務性質,這次的客服整個就是….我真的是不知道怎麼形容= =a

反正我已經決定換別家了,後面說不用報價也是真的。然後他也很乖真的沒報價,我真的覺得這人完全不適合當店面的線上客服。

Facebook 粉絲團與 Instagram 經營互動數差異比較

很久沒有看IG,想說打開來看一下。然後多追蹤了幾個本來FB就有追蹤粉專的IG。

沒追蹤其他粉專IG之前,我的IG其實就是都是朋友們的生活小確幸。所以我一直都覺得IG就是小確幸,之前我一直認為IG沒有很適合經營議題。追蹤了其他粉專IG想說就順便看一下人家的數據,結果發現很意外但也很有趣的現象。

  1. 首先我注意到法律白話文。他們的IG經營得相當成功,比FB還好,除了追蹤人數大大高於FB粉專(IG是21.4萬,FB是13萬),貼文按讚數比例也大大高於FB粉專。一樣的圖FB最多800~900讚就算不錯,但IG隨便都至少3000讚起跳。他們IG追蹤人數高於FB粉專而且高過不少,這點讓我有點意外。
  2. 聞氫哥的IG追蹤者是FB大概55%左右(IG是28萬,FB是53萬)。但是同樣的圖文IG的讚數卻跟FB粉專相當或是略高。
  3. 怪奇事務所的IG也是追蹤數高於FB(IG是38.7萬,FB是32萬)。同樣的圖文IG的讚數大大高於FB粉專。例如他前面幾篇FB讚數大概1.2~1.5萬。IG同樣的內容卻是2.2~3.2萬。有一篇在FB讚數2.7萬,同篇在IG是4.1萬
  4. 故事的IG低於FB(IG是8萬,FB是25.5萬)。但他兩邊的發文方式不同,FB以連結分享為主。IG必然是要做圖。所以兩邊按讚數也是很懸殊,FB連結大概120~700讚,好的可以到1000讚。IG則是平均2000讚起跳,超過三四千的也不算少。
  5. 台權會IG低於FB(IG是6千多,FB是3.9萬)。跟故事的狀況很類似,兩邊發文方式FB以連結分享為主。IG必然是要做圖。FB2的讚數更可憐150讚以下是常態,超過200讚是很好。IG雖然也有不少150讚上下,但上下起伏幅度大,也有五六百讚,甚至破千的。

上述五個單位有個共同的狀況:IG的互動率都比FB來的高,如果把追蹤人數的因素加進去,單篇圖文的互動率IG比FB高到破表。

我猜有幾個原因造成這個狀況。上述幾個粉專我明明都有追蹤,FB投放給我看的機會卻很低,常常都是朋友有分享該篇我才同時看的到。

IG卻不一樣,我一追蹤馬上就出現在我牆上。我覺得對於真的想要追蹤這些內容的人來說,IG可能可以讓他們覺得「真的有追蹤到而且看的到」。FB則是「按讚好像按讚但根本還是看不到」

另外IG沒有FB所謂分享到我牆上這種功能,他的分享都是分享到外部,或是用私訊傳給誰誰誰。所以你在牆上會看到的一定是自己IG追蹤的人原生發出的內容。這樣反而讓自己有追蹤的IG在自己牆上曝光的機會大大的增加。

當然讚數是否等於有閱讀內容,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但這個東西原本就追蹤不到,所以我們只能用看的到的數據來作分析。單純用數字分析來說,IG還是可以拿來做議題倡議的,而且門檻低於YT,畢竟做影片成本還是相對高很多。

因為顛覆我原本的想法所以感到意外。嚴格來說也是因為我之前都沒有真的認真研究過IG所以抱持的某種刻板印象。

不過我後來還是把幾個粉專的IG取消追蹤了,因為IG牆的感覺變成不是小確幸我不太習慣XD

Youtube 與 Facebook 使用族群觀察

看YT數據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趨勢,簡單寫起來分享一下。不過因為是人家營業的東西就不方便放圖啦。

手上有兩個代操頻道,人數一個兩萬多一個三萬多,兩個內容調性差異頗大,但都有一樣的趨勢。就是從2019年開始。Youtube 使用者45~54,55~64,65歲以上三個年齡族群。有大量的增加。

我本來在想是不是年齡位移。但因為增加的幅度跟2018比很大,而且三萬多人的頻道在這三個年齡比例增長都是過去的2倍。兩萬多的頻道在65歲以上甚至增長到將近3倍。兩個頻道在這三個年齡層增加的比例差異有點大,所以這個就無法單純用位移來解釋。

然後我用這兩個 Youtube 頻道對應的 Facebook 粉專看年齡分布。FB 的年齡分布主要一直都在18~24,25~35,35~44為最大宗。45以上就會驟降。以前看一直都是如此,現在看也還是一樣沒有特別的變化。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1. 對45歲以上來說,YT進入門檻比FB低
  2. 如果你的受眾是銀髮,要做YT不是FB,如果你的受眾是銀髮族的小孩。那還是FB。
  3. YT的使用者年齡分布比FB來的平均

或許可以這樣解釋:比較喜歡在社群平台主動分享的年齡還是以18~44為主。如果不是喜歡主動分享的就不會想用。但YT只是看影片,比較像電視,不分享也無所謂,所以使用年齡分布會比較廣。

那為什麼是2019年突然倍數成長?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小孩帶父母用手機看影片的「教育」到一個程度了,當用手機看影片的人變多,也會帶動整個族群(朋友跟朋友說)的使用行為改變,所以2019大爆發。

內容農場分析

有朋友貼這個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laying.KIWI

我覺得很奇妙…他的粉絲數很高,可是對應每個貼文底下的分享跟讚數完全不相稱。想說來分析一下。然後發現了幾個狀況,他們臉書上貼的連結都是這兩個開頭。

連過去會發現網址會換。這兩個網址尾巴去掉,會發現是內部的轉址系統,要登入才能使用,應該是拿來轉址看數據的。這兩個網址的ip相同。查詢是 linode 放在新加坡的主機。

然後這個粉專主要連的連結有這幾個

這幾個網址有個共同特色就是都躲在 cloudflare 後面。所以查不出原始主機 ip。

看起來流量都逐月被頂上去,且數量還不錯。

這幾個站的流量來源有個共同特色,就是 Referrals 都偏高判斷應該是因為他們去外面貼連結的時候,都用「轉址服務」,所以不管原始來源從哪,都會被算去 Referrals。我猜應該還是以social + direct為主力。

 

但我覺得比較微妙的是他們自己粉絲團本身的讚跟分享是少的,那來自於social 的流量哪裡來的?我猜測是可能他們有把一樣的轉址大量貼去留言或是社團。這種就不太好抓。

然後這幾個站我以 https://thefundaily.co 當成主要網站,因為這是這個粉專主推連結比較多的站。用 ahref.com 服務去查詢有哪些外站連回此站,有興趣看細節的可以看這裡下載

下面直接寫歸納

主要提供 dofolow 連結的外站

  • candymush.com
    來自搜尋的流量很高,來自各外站的 dofollow回連分布的很平均,沒有哪個站高的特別誇張,都在100以下
  • whatsopps.com
    來自搜尋的流量很高,其次是直接。但整體流量好像不高以至於沒資料。來自各站的 dofollow 回連分布的很平均,沒有哪個站高的特別誇張,都在30以下
  • josconcept.com
    來自搜尋的流量很高,但整體流量好像不高以至於沒資料,主要是在提供連結給別人,連去 plays01.com newsancai.co imgs.cc 都破千,有10個站從此站連過去都超過500以上。他站連回來的則很少。
  • 88gag.com
    來自搜尋的流量很高,其他很低,主要是在提供外連結,連去 on.cc 東網的很多。 nextmedia.com、stheadline.com,這個感覺有同時在經營連外。
  • fundiscuss.com
    來自 josconcept.com josconcept.com dofollow的連結很多,加起來超過500,連外也很多,很多都破2千以上,連外的網站 plays01.com、nextmedia.com、on.cc這幾個都跟上面那個重複
  • yes-news.com
    外站連回的連結也很多,破千。站內連外的也很多。
  • markfruit.com 外站連回的連結只來自一個站,主要是拿來做內站連外的小站

如果肉粽抓起來應該可以畫一個彼此的內容農場連來連去的分布圖,但我很懶就算了…

上面綜合下來做一些歸類,內容農場角色分類如下:

  1. 主攻:就是主要要頂上去的站,如果不是綜合,通常站外連內會大大多於站內連外。經營方式:
    1. 社群媒體型:主要以社群媒體例如FB做導流,搜尋其次。
    2. 搜尋型:主攻搜尋引擎,FB只是拿來作為社群訊號經營,但不是主要流量來源。
  2. 經營連外站:就是要助攻的站。連外比例會很高,會連去很多主攻站,但外站連回來相對於內站連外則會少很多。以經營連外站為主的站本身流量可能都比較低。
  3. 綜合:既是主攻也經營連外。這種站的流量不一定會比主攻低。特色是外站連回或是站內連外都會很多。

在業主要暫停用 ahref.com 以前趕快寫一篇廢文紀念…

*****

後來用其他資料交叉比對後的整理出來的其他結論

  1. 最前面主要調查的這幾個網站,應該是在賺 google adsense 的廣告費的。很有趣的是人在看這些網站並不會看到廣告。但其實裡面有放,還用css把廣告隱藏。如果要給人點不會這樣設定。所以明顯是用機器人做點擊。
  2. 手法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用機器人製造假流量跟假廣告點擊,但廣告點擊次數在 google 廣告認定的正常範圍內。但如果假廣告點擊次數要多,對應的假流量也要高。
  3. Fb粉絲團簡單來說只是拿來做假流量的跳板。這樣流量來源主要來自於 social 跟 Referrals 就非常合理了。都只是流量跳板。
  4. 假流量意思就是靠別的方式弄出來的流量,不是真人點擊產生的。轉址服務也是一種矇騙流量來源的方法。特別是有轉址的話,用機器人模擬點擊比較不那麼容易被發現。
  5. 我猜他們應該有其他的FB粉專是直接貼網址,而不是貼轉址網址。這樣才可以模擬兩種不同的流量來源。但他們不敢直接點擊轉址網址怕太明顯,所以還是要把轉址網址放到FB當跳板來做點擊。
  6. 後來幾個新站,我猜是前面測試的網站吃到甜頭覺得這模式可以,就繼續用同樣的方式弄更多站起來賺廣告費。
  7. 有 dofolow 連結的外部網站跟這幾個內容農場網站應該都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因為農場網站本來就有很大機會互相抓資料。正好被當作標的抓而已,所以純粹巧合。

蘋果日報改成會員制是浪費優勢?

蘋果日報最近改成會員制,之後應該會改訂閱制,最近分析文很多,御姊愛寫了一篇下標很厲害的「一夕狂掉上萬粉,黎智英推訂閱制誤踩的5大誤區

我有些想法跟他寫的不太一樣,算是做個自我整理。

流量越大越能變現,真的嗎?

御姊愛寫到「強項明明是流量卻自砍影響力,浪費優勢。」但我想問的是,流量到底是優勢還是包袱?

流量變現這句話在EC是完全適用的,沒有懸念。而且變現率以現在ec市場看,是有機會撐的起一間公司的。所以做EC的,都是盡其所能的獲取流量,因為如果變現率可以維持一定,當然流量越高變現越多。

可是在純媒體內容的部分,這部分依然適用嗎?可以帶來pv的流量一定有機會變現嗎?變現率夠高嗎?

蘋果日報作為一個大媒體,我覺得他們一定思考過這個問題。也一定嘗試努力過各種做法。會不會他們結論是媒體的流量真的找不到變現率夠高的做法?起碼他們試過的方法不管用?

另外,大流量也意謂著主機跟維護相關費用都會提高,維持流量是有成本的,流量越大成本越高。當流量大的一定程度卻變現不行的時候,流量到底要說是優勢還是包袱?

會員制確實會犧牲帳面上的流量,但也因此可以更明確的統計分析死忠者的使用者樣貌與行為模式。

流量減少會減少一點維護成本,但如果這些流量原本就沒什麼變現率,犧牲是不是也是可接受的?要知道蘋果日報流量大,人家是有犧牲流量測試的本錢的。

用流量減少換這個值不值?可能只有做了才知道。

當然,這個前提絕對是因為蘋果已經把流量養起來,他們才有這口氣可以做這件事。流量還沒養起來的,這樣想只是在自high。

你要怎麼知道哪些流量有轉換的潛力?

御姊愛寫到「試問,整天浸泡在女藝人劈腿、兒子又殺媽媽事件、山區又出現紅衣小女孩甚至寧可付費也要看八卦的讀者網友,會跟付費閱讀天下雜誌、紐約時報又或華爾街日報的讀者輪廓一樣嗎?」

這句話沒錯,兩者的讀者輪廓不同。但我卻不會把這個直接等同「所以看八卦的人付費意願低」。我一直在想這句話讓我有略為不舒服的地方,大概就在於那種「我花得起錢你花不起」的某種階級意識吧….

舉個例子,有影音八卦新聞的流量一定最高,社會議題深度分析的流量一定不高。但這兩群人的變現率會一樣嗎?會員轉化率跟轉換數有多大差異?變現時願意支付的客單價會一樣嗎?把變現率以及流量一起計算的時候,哪一個的實際收入會比較高?

會員制最直接可以收集的是到底有多少人,跟想看哪些主題的人,會願意變成會員?免費內容帶來的流量,在會員制時的實際數量差異有多少?一樣做了才知道。憑感覺說「這些人付費意願低」,我會反問,你怎麼確定?又即使平均單一的付費意願低,但假設願意進來的會員流量高,也有可能最後創造的實際收入會比「意願高」的「知識型付費者」要來得高。

那到底訂閱是所謂優質內容才能獲得青睞?還是八卦新聞?試了才知道,而這一切還是回歸「改走會員制收集資料測試過才知道」。而這些能否靠訂閱費用不同做分群?當然有可能。

例如你是八卦的族群,你想看八卦,只要一個月付費50元。假設這個人原本就是會買八卦週刊這類的人,一個月50元其實跟他去市面上買八卦週刊的成本差異並不大。如果你是喜歡看知識型內容的,假設一個月200元。但如果八卦群整體有500人,知識群只有100人。50×500 > 200×100。這數字當然是我亂抓,但我要說的是付費方式是可以不同族群做設計的,而做這些的前提,就是「必須要先有會員 / 統計會員的實際使用行為作為設計依據」。

我覺得蘋果日報應該是因為其他方法都走過了嘗試過了,但媒體收入逐年下滑是大趨勢,所以才不得不考慮感覺風險大的做法。至於媒體是不是要夠優質使用者才會付費?我覺得要問的反而是使用者有多想看到什麼主題的內容?

同業抄新聞八卦不值錢?

御姊愛寫到「真正必然會花錢購買蘋果新聞的,恐怕是各平面、網路、電子媒體同業,他們不是想支持蘋果,而是付一點點錢就可以讓自己跟隨蘋果記者跑出來的獨家,何樂而不為?」

但這一部分是因為以前的媒體迷信的是網路流量。把網路流量跟實體銷售的模式做類比。以前容易抄新聞,是因為「內容不分會員直接公開」,但假設今天要改走會員制,其實蘋果就可以針對新聞內容的商業版權作一定程度的聲張。會員制反而可以一定程度制止其他同行「直接抄新聞」,而變成真正的獨家。

其他媒體抄新聞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而直接把這個拿來說所以蘋果會員制更不利,我是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

媒體主要靠社群導流,很少自帶流量?

御姊愛寫到「因為網路媒體使用行為改變,官網已很少自帶流量,主要都靠粉絲團導流,蘋果新聞網粉絲團從4/10至我寫文章的4/13日,粉絲已狂掉數萬」。

乍看之下掉了萬粉好像很可惜,如果是像我經營的小粉專,不到三萬人掉萬粉當然是很可怕啦。但以蘋果日報來說,我看過蘋果日報粉專的分享數跟按讚數。還有查了一下流量來源資料,掉萬粉真的可惜嗎?主要流量都靠粉絲團導流嗎?這兩句話完全是可以被挑戰的。

這是4/10後要會員才能看後的幾篇

這是4/10前還不需要會員就能看的,我挑了兩則跟上述類型比較可以對應的

我已經有刻意挑4/10之前分享數比較高的,但我要說的是,你如果仔細去看,更多篇的分享數其實都在兩位數而已。然後如果沒有特別說,你也許根本不太會感覺4/10前後的差異有多明顯,除了留言很多人說「我才不要註冊」以外。只看讚跟分享數差異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然後到底蘋果日報透過社群導流的程度有多少?雖然這個站依照我的使用經驗,覺得不全然精準,但可以大致參考一下。

至少可以看出搜尋流量跟直接流量都大過於社群媒體的流量。就算先撇除直接流量,至少搜尋流量也大過於社群流量。

Direct的流量,我的猜測,應該很大部分會來自line或其他的app。

認真說,蘋果這種老字號的網路媒體網站,要是主流量真的大多靠社群導流的話,是必須要深切檢討的。而且社群留言原本就會有個趨勢,就是不爽的人有比較強烈的留言動機。但他未必可以完全代表整體使用者的樣貌,而使用者的整體樣貌,只有經營者自己看收集的資料才會知道。

使用 line@ 的觀察

最近努力把握可以用現有方案玩line@的時間,每天試玩一點。也順便觀察之前訂閱的幾個 line@ 帳號。

我主要訂閱來觀察的有「美的好朋友」跟「StockFeel股感知識庫」,也順便弄了 line@ 在手機上的圖片選單。

幾個觀察

  1. 美的好朋友看起來應該是有接 line message api,他底下的圖文選單有三塊,是讓你先選擇你要查什麼,然後後面你輸入文字,他再去撈不同資料庫丟資料出來給你。前面那一段查什麼他只是吐一段字跟你說怎麼查,這個line@後台可以設定,但是輸入關鍵字後吐出來的查詢結果(查詢結果多筆的時候,一筆一個區塊顯示好幾塊,且可以橫向滑動),那個格式,我看起來後台沒有對應設定的地方,所以應該是接 api 才能做。
  2. StockFeel應該就只有用它後台的設定,沒有接api。但光是使用輸入關鍵字,然後吐文字訊息帶連結(當然也可以吐圖片或影片),也可以做到蠻多事情的就是了。

如果只是要繼續用line@機器人的話,升級後方案的影響不大,他主要是要針對拿 line@ 一次大量推播訊息的收費。但機器人這種,是使用者輸入才吐資料的,不算在計算範圍內。

line@生活圈 1.0 vs. 2.0新舊方案差異

今年才想來認真用 line@ ,但今天臉書上看到這訊息實在是…先貼兩則蔡依橙寫的分析

line@ 原本的計費方案是這樣

line@ 新的計費方案是這樣

然後我自己也精算了一下。算了一個表,因為有點長貼在這則文章最後面。先說結論

1.怎樣的訂閱人數最適合使用新方案?

舊版有三個方案,最大差別是好友數上限跟能否看粉絲資料統計數據。分別是入門798元 / 進階版1888元 / 專業版5888元。

  • 如果訂閱數500人以下,每月發送訊息8則以下(總訊息次數4000)。那新方案費用都是800元。
  • 如果訂閱數1000人以下,每月發送訊息10則以下(總訊息次數9000)。那新方案費用會小於1800元。
  • 如果訂閱數3500人以下,每月發送訊息10則以下(總訊息次數35000)。那新方案費用會小於5500元。

超過上述的條件,新版費用都會比舊版貴。以前就是收月費,你訂閱人數不超過,就給你發訊息吃到飽。現在是不管訂閱人數啦,就看你發訊息總量來收費。所以反過來說他們也希望高訂閱數的 line@ 要使用分眾而非廣發的方式發訊息。

簡單來說,現在的方案只適合「訂閱數少」+「發訊息頻率低」的店家使用。但如果訂閱數多或是發訊息頻率高的,費用都會激增。

2.使用 line@ 已經有一定訂閱數的新媒體影響會最大。然後還有連鎖商家例如全家這類的。

但後者本來就要有行銷預算,他們也支付的起。但對前者就真的是很大的打擊。包含選前有像是「2018公投翻譯蒟蒻」的 line@ 這種短期內大量群發訊息的操作方式,未來都無法免費使用了,要做就是要付費。因為新版免費的月訊息上限只有500則,完全不能做什麼。雖然 line@ 想強調的是訊息要分眾發送,如果做的是營利銷售這沒問題。但如果要做的是媒體,這點其實會有一點點衝突到。

不是說做媒體不需要分眾,但媒體確實會有比較多「希望把資訊推到非既定受眾」的需求,因此會比較傾向廣撒。又現在很多媒體本身就已經是垂直媒體了,舉個例子例如「美的好朋友」,我看他們 line@訂閱數有十萬多,他們其實已經抓到一群很精準的受眾,在這樣情況下要再去分眾也會把群眾又分成更細碎的區塊。對垂直媒體來說,除非他要做銷售訊息推播,不然再分眾在某些訊息上意義不大。

3.低用量算正式定位成「試用版」

正式把想用這個通道免費宣傳的路給堵住了,低用量真的就只給你試用跟體驗,所以才會把CMS直接開放,但直接把訊息上限從原本的1000則再降低成500則。至於開啟API無需升級的部分比較像脫褲子放屁。會這樣說是因為其實大多都要用量大到一個程度有資金的才會想說怎麼接 api 來做自動化。少量基本上都是用人工在處理,也沒那個錢去找人接 api。但這一樣符合「試用」的精神就對了。等於如果有工程師想研究怎麼寫 line機器人這類的,可以不用花錢就可以接接看了。

結論跟蔡依橙說的一樣,除非有強大資本,非營利的議題倡議要利用 line@ 來傳播訊息幾乎是又被堵住了。

line@ 新舊版本費用計算比較如下,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訊息量跟總費用的對應。

訂閱人數 每月訊息次數 人數x訊息次數 舊版入門版費用 舊版進階版費用 舊版專業版費用 新版中用量基本費 中用量訊息加購費 新版中用量總費用 新版高用量基本費 高用量訊息加購費 新版高用量總費用 其他備註
50 10 500 訊息500次以下,新版可用免費
80 10 800 800 0 800
100 10 1000 800 0 800 訊息1000次以下,舊版可用免費
200 10 2000 798 1888 800 0 800
500 10 5000 798 1888 800 200 1000
700 10 7000 798 1888 800 600 1400
2000 10 20000 798 1888 800 3200 4000 4000 0 4000
3000 10 30000 798 1888 800 5200 6000 4000 750 4750
5000 10 50000 798 1888 800 9200 10000 4000 3550 7550
7000 10 70000 798 1888 4000 4800 8800
8500 10 85000 798 1888 4000 6600 10600
10000 10 100000 798 1888 4000 9000 13000
20000 10 200000 798 1888 4000 19825 23825 舊版入門版人數上限20000
50000 10 500000 1888 4000 48170 52170 舊版進階版人數上限50000
80000 10 800000 5888 4000 75830 79830 舊版專業版人數上限80000
100000 10 1000000 5888 4000 93130 97130 只要有分眾一次發送不要超過80000人,舊版還是可以使用
200000 10 2000000 5888 4000 173570 177570

從網站流量來源是使用桌機還手機的百分比,可以看到哪些事?

會寫這篇文章,是前幾天看到臉書牆上有人說「現在這個世代不要再用桌面版看視覺呈現,光你在看這篇貼文基本上 80% 的機會是用手機看的,為什麼你會覺得你的受眾多數時間會用電腦看你的活動頁跟商品頁」。後來我在我自己牆上murmur了一陣子,加上朋友留言後有一些討論覺得還不錯,想說還是順手多找些其他資料,就整理一下發個文留作紀錄吧。

先說我個人對開頭那段話不認同的原因,大家可以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網站被使用手機平板與桌機瀏覽的比例?

當時我只想到至少有一個原因,不過後來整理數據發現可能的原因有更多,其他我後面再說,這裡先說第一個原因:你用什麼方式導流,會大大影響你這個站被用甚麼裝置觀看的比例。

現在很多網站的主要導流都只靠臉書,而很多人使用臉書的習慣都是用手機或手機app,那從臉書在導流到自己賺上,那網站的手機瀏覽比例超級高其實只是剛好。

我不是在否認手機瀏覽在整體使用趨勢是每年增高,後面我會再提到一些分析。我只是要提醒,手機瀏覽比例超級高,例如高到80%以上,可能也意味你網站的導流途徑太單一了,其他的來源過低才顯得用手機看的人超級多。

好了,那我就在想,所以一個網站的手機流量佔比多少才算「健康」「合理」?正好我手邊還有幾個站,類型差異也很大,很適合拿出來比較,整理出以下數據。以下比例由左而右順序是「行動裝置包含平板電腦: 桌機」。時間代表網站上線至今多久,以下數據是我從該站開站到今天的統計,用GA跑出來的數字計算的結果。

  • 網站A(商業網站 / 一年):
    57.51%:42.49%
  • 網站B(商業網站 / 兩年):
    71.94%:28.06%
  • 網站C(商業網站 / 兩年):
    58.35%:41.65%
  • 網站D(開放資料 / 兩個月):
    76.41%:23.59%
  • 網站E(開放資料 / 四年):
    49.98%:50.02%
  • 網站F(人民團體 / 四年):
    50.00%:50.00%

我手上沒有一個站用手機瀏覽有到80%的。當然我不否認還是可能有網站因為他產業屬性的關係,可能他的網站流量真的會到80%都是手機瀏覽,但至少我手上的商業網站裡面,A屬於藝文類,B是心理諮商,C屬於鋁門窗業。只有心理諮商手機流量比較高有將近72%。

B網站搜尋流量佔了62%,而即使是把搜尋流量單獨抽出來看,行動裝置比桌機也是70%:30%,顯示搜尋這類關鍵字的人,習慣使用的載具以行動裝置比較多。

然後是D網站,這個站當初選前導流完全靠臉書,所以有近77%流量是手機瀏覽。這也應證我之前說如果你流量來源大量都是FB,你手機流量會特別高只是剛好。

但很有趣的是網站F,他網站總流量來源,有52%都是臉書來的。但是他單純臉書流量行動裝置:桌機,卻約略是60%:40%。所以加上其他來源總計,反而變成50%:50%。代表他的使用者即使使用臉書的,也至少有40%還是使用桌機。

在流量來源「有兼顧社群跟搜尋引擎」的前提下,這可以得到幾個結論

  1. 手機瀏覽數佔有至少50%以上,所以做網站必須要同時考慮手機。
  2. 不同產業,手機流量佔比數的差異還是會很大,原因應該是因為不同的使用需求 / 使用者年齡,會對應到不同的搜尋載具使用習慣,因此影響流量統計的結果。而佔比數不同,你就得考慮要怎樣設計才能同時讓桌機跟手機都有很好的使用性。
  3. 即使流量從FB來,不同產業 / 主題的使用者,使用FB時習慣用的載具差異還是很大。

然後後來幾個朋友提供了他們手上站的數據給我。

  • 網站G:73% 手機
  • 網站H:最近七天 13% 手機, 1.5 平板 , 85.5% 桌機
  • 網站I:行動裝置比例 66.23%

朋友提到網站G是一個診所的網站。我比對結果發現73%這數字,這跟我手上心理諮商診所的網站流量分佈很相似,而我手上這個站他不管來自關鍵字搜尋,或是外站導流(主要是FB)整體都是手機大大多於桌機(至少27%以上)。我在想會不會是因為通常有這方面需求的人,是想到要搜的狀態都正好不會是在電腦前,而是類似例如在車上,在床上,在顧小孩等等。而這些情境只能用手機上網。所以不管是來自於FB導流也好,或是關鍵字搜尋也好,手機流量都比較多。

但是像網站E,這個站的自然搜尋就還是桌機多於手機(但也只差了13%,所以手機流量還是很多的)。也許代表人在搜某些資訊的時候,在有電腦的情境下會想到要搜,例如上班時間突然看到一個新聞想google一下這類的,但如果是看新聞想google,可能也會同時發生在坐車無聊滑手機的時候,所以也有一定程度手機的搜尋量。

而朋友的網站H是一個 有關 android 程式開發的說明索引網站。他搜尋量有85.5%是桌機我猜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1. 主題:這個站看起來像是一個給開發者查資料用的資料索引網站。所以本來使用者比較多就會是在用桌機的時候用這個站
  2. 網站本身的版面優化:我用手機看的時候他版面跟桌機是一樣的,這個應該也會影響到他在手機上被搜尋的排名。

不過我覺得應該1的影響比較大。然後朋友回我說「阿宅才用桌機, 一般人用手機 XDDDDD」,雖然乍看之下很好笑,但我是覺得蠻有道理的。

另外朋友也提到「不過很多人搜尋用手機, 訂購用桌機倒是真的」,這點我也很認同。

這其實跟台灣使用電腦習慣的歷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台灣人早期上網從桌機開始,很多人已經很習慣桌機的使用,所以手機的轉單率偏低,主要原因就是使用習慣,因為訂購要填資料比較多,還是覺得用桌機填比較方便。

幾年前我有去聽過一些講座,提到像印度跟中國的手機轉單率很高。後來有人猜測主要原因是當地很多人第一次上網用的就是手機,所以當然直接用手機做所有操作,包含下單,所以他們的手機轉單率自然會高。

台灣的話,我猜一接觸網路就用手機的人,使用習慣應該也會朝向習慣直接用手機下單,但也因為這個背景不同,所以反而在台灣設計網站,更得同時顧及桌機跟手機。

寫到這,回到一開始我提出的問題: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網站被使用手機平板與桌機瀏覽的比例?

以上述內容至少可以歸納出幾項

  1. 網站本身的主題:要找技術主題跟生病要找診所,本身的使用情境可能就有不同,因此會影響到使用者用什麼設備上完來找資料。
  2. 網站的主要使用者:這跟1算是有關聯,網站主題會影響實際使用的TA,不同的TA使用習慣不同,習慣用來搜尋的設備也會不同。
  3. 用什麼方式導流:導流的媒介網站本身,使用者是習慣使用手機看還是桌機看?如果是使用手機多,例如FB,或是line,那導過來的流量手機自然也會多。

然後我找了幾個跟上述網站相關的關鍵字丟去 google ads 看了以下數據趨勢圖,並列出他們12月的總量跟行動裝置搜尋數量級,以下所有圖表藍色是總計,紅色是行動裝置。
鋁窗
總計:1600
行動裝置:834(52.12%)

心理諮商
總計:9900
行動裝置:6840(69.09%)

診所
總計:165000
行動裝置:117990(71.5%)

很有趣的是「心理諮商」跟「診所」兩個字的google搜尋量中行動裝置分佈,正好跟我手上心理諮商網站以及朋友的診所網站的結果算是很相近。

黃國昌
總計:74000
行動裝置:42141(56.94%)

林岱樺
總計:8100
行動裝置:4491(55.44%)

上述兩個立委的搜尋量分佈,也跟網站E,一個做國會監督的網站的流量分佈很相近。

綜合上面所有數據簡單歸納出幾個點

  1. 目前大部分跟商業有關的關鍵字,手機版流量確實至少都佔有50%以上,所以設計上必須要同時兼顧桌機跟手機
  2. 在流量來源健全且主要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不是使用手機的前提下,手機來的流量佔比大概在50%~67%之間
  3. 但即使主要透過手機導流(不管這個主要是來自於使用者習慣,還是使用導流方式造成的),手機流量佔比大概最多在70~78%之間。

2的部分有沒有可能超過80%?我很努力的想了一些關鍵字丟google ads,絕大部分都在70%以下,終於讓我找到幾個個關鍵字手機搜尋量超過80%的,跟幾個長期手機佔比很接近80%的。

計程車(這是一整年都超過80%的)
總計:40500
行動裝置:32410(85.69%)

減肥(只有11月的超過80%,10月有79.93%)
總計:40500
行動裝置:32410(80.02%)

徵信(只有11月的超過)
總計:12100
行動裝置:10251(84.71%)

按摩
總計:110000
行動裝置:84727(77.02%)

憂鬱症
12月
總計:40500
行動裝置:31377(77.22%)

歸納上述資料,可以推論單一網站的流量手機可能超過80%的原因如下

  1. 你的網站主題屬於計程車相關,因為叫車在路上叫的機率最大,這時候用手機搜尋的需求大,如果你特站排名又前面的時後,手機流量超過80%也是非常合理的。
  2. 你的網站主題屬於減肥,徵信,按摩,或跟精神疾病門診有關,然後網站要有一大部分流量來自FB導流。
  3. 你的網站主要TA是一出生就接觸手機的世代。
  4. 你的網站本身流量組成就不夠豐富,過度依賴FB導流:
    如果你的網站主題不在上述,且用google ads搜尋確認相關關鍵字手機版流量在80%以下,而你的網站手機流量卻在80%以上。那代表網站本身流量組成就不夠豐富,完全沒有吃到自然搜尋來的量。如果是這個,你該想的是怎麼豐富你的流量來源,想辦法改善SEO,而不是相信只要顧手機就好了。

那整體手機流量還有可能在持續上升嗎?我的判斷是現在應該已經到某個程度的飽和了,雖然還是會穩定微幅上升,但已經不會有爆發式的成長了。判斷來自於這張google趨勢圖。

2011年3月~2014年2月是手機的狂飆年代,當時也是智慧型手機興起的時候,所以這階段手機流量增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2014年2月~2015年11月穩定高峰,2015年11月後穩定下降,代表需求已經飽和,大概能買智慧型手機的人都已經買了而且不只一支。所以我看不太出來整體手機流量有什麼理由再像2011年3月~2014年2月這段時間一樣有猛爆式的增長,但還是會持續穩定增長,原因是新世代的小朋友第一次上網應該都是用手機,以及越來越多長輩也跟著用智慧型手機。

但這裡要注意到,整體手機流量逐漸趨近飽和或沒有跳躍式增長,跟你的網站手機流量飽和了沒是兩件事喔。

另外這是上述某一個網站這幾年的使用者分佈。橘色是行動裝置含平板,綠色是桌機。

簡單來說,如果你搜尋引擎的流量有經營起來,你會發現手機流量+桌機流量都是逐年上升。這代表並不是手機搜尋量「取代」了桌機搜尋量,而是人花更多的時間在搜尋上,這些流量是過去所沒有的。既然兩種流量都在上升,那要做的不是只考慮手機看,而是桌機手機都得兼顧。

特別整理這篇,其實我主要的感想是:

  1. 數字不要亂喊。
  2. 亮數據做為說法的時候必須要很小心,有時候誰是因誰是果詮釋結果就差很多。
  3. 你的受眾也許多數時間會用手機看資料,但用桌機看的一樣不少,而他們會用桌機下單。
  4. 網站呈現只顧桌機固然是偏見,但只管手機也是偏見。醒醒吧,這就是一個桌機手機呈現都要顧的時代,就像過去有段時間做網頁設計要同時顧及IE6一樣。
  5. 不管是哪個神人說的話,如果心裡有疑問,試著自己去查資料驗證吧。不要那麼容易相信誰說得一定沒問題。這幾年已經看太多神人被請下神壇了。

認真說我也沒有要嗆人,只是最近驗證數據到有點上癮,既然這是自己可驗證的,已經認真整理數據了,就寫出來給大家參考參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