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噓...

Joyhsu的生活五四三,有關於吃喝玩樂,或是關於政治、社會現象的想法。自由工作者,不是什麼咖,只是愛寫字。聯絡信箱:buttom.hsu@gmail.com
#行銷碎碎念

從 google 趨勢看政治人物聲量 vs 從臉書統計看政治人物聲量

今天在網路看到這篇 覺得蠻有意思的。「聲量看政治」的統計數據資料來源是FB。所以他反應的政治聲量比較算是從「特定人物字詞,在FB上有多少po文、留言、分享、讚」來做統計。留言,評論,分享也都算發文一種,因為本質是「發文」,也就是說他反應的是FB內容產出的統計。 我覺得這統計很棒。因為可以拿來跟google趨勢的搜尋結果參照一件事情:內容創造與帶動主動搜尋量之間是否有關係。所以我這篇就以他這篇的日期區間(1/12~9/27)與政治人物為基礎,到google趨勢撈資料看能觀察到什麼。 柯文哲 vs 韓國瑜...

館長網站怎麼了?電子商務網站開發的簡易注意事項

最近朋友傳這PTT連結給我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598420019.A.C08.html 影片我沒有詳細聽完,不過關於商城部分聽到幾個重點 瞬間單日同時線上2萬人 現在每月主機費100萬。這次兩萬人網站速度很慢,廠商說主機要升到每月500萬的等級才能支撐 商城部分開發大概300~400萬。說燒到兩千萬主要事後面主機費從開站至今加起來。然後說壓力測試每次收費100萬起跳。 這幾個重點很重要,後面會分析。...

末端客服回覆影響消費者下單意願的重要性

其實這篇是抱怨文。不過我也沒有要擋商家財路所以不會寫是哪家店。 一年半以前,我的iMac因為當初買沒有用ssd,前面使用頻率還不高的時候想說堪用就先用,但後來使用頻率高的時候,就想升級一下,所以上網找了看有什麼店可以幫忙升級跟資料轉移的。後來找到一家,我就先用line詢問。這裡就直接貼圖 整個溝通流程很順暢也很乾脆,所以後來就給他們升級。他們來我家社區門口取貨,後來維修好送來。送來之後就是用爽爽。非常順暢完全沒問題。...

Facebook 粉絲團與 Instagram 經營互動數差異比較

很久沒有看IG,想說打開來看一下。然後多追蹤了幾個本來FB就有追蹤粉專的IG。 沒追蹤其他粉專IG之前,我的IG其實就是都是朋友們的生活小確幸。所以我一直都覺得IG就是小確幸,之前我一直認為IG沒有很適合經營議題。追蹤了其他粉專IG想說就順便看一下人家的數據,結果發現很意外但也很有趣的現象。...

Youtube 與 Facebook 使用族群觀察

看YT數據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趨勢,簡單寫起來分享一下。不過因為是人家營業的東西就不方便放圖啦。 手上有兩個代操頻道,人數一個兩萬多一個三萬多,兩個內容調性差異頗大,但都有一樣的趨勢。就是從2019年開始。Youtube 使用者45~54,55~64,65歲以上三個年齡族群。有大量的增加。 我本來在想是不是年齡位移。但因為增加的幅度跟2018比很大,而且三萬多人的頻道在這三個年齡比例增長都是過去的2倍。兩萬多的頻道在65歲以上甚至增長到將近3倍。兩個頻道在這三個年齡層增加的比例差異有點大,所以這個就無法單純用位移來解釋。...

內容農場分析

有朋友貼這個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laying.KIWI 我覺得很奇妙...他的粉絲數很高,可是對應每個貼文底下的分享跟讚數完全不相稱。想說來分析一下。然後發現了幾個狀況,他們臉書上貼的連結都是這兩個開頭。 http://comenjoin.co/ http://wongyau.co/ 連過去會發現網址會換。這兩個網址尾巴去掉,會發現是內部的轉址系統,要登入才能使用,應該是拿來轉址看數據的。這兩個網址的ip相同。查詢是 linode 放在新加坡的主機。 然後這個粉專主要連的連結有這幾個...

蘋果日報改成會員制是浪費優勢?

蘋果日報最近改成會員制,之後應該會改訂閱制,最近分析文很多,御姊愛寫了一篇下標很厲害的「一夕狂掉上萬粉,黎智英推訂閱制誤踩的5大誤區」 我有些想法跟他寫的不太一樣,算是做個自我整理。 流量越大越能變現,真的嗎? 御姊愛寫到「強項明明是流量卻自砍影響力,浪費優勢。」但我想問的是,流量到底是優勢還是包袱? 流量變現這句話在EC是完全適用的,沒有懸念。而且變現率以現在ec市場看,是有機會撐的起一間公司的。所以做EC的,都是盡其所能的獲取流量,因為如果變現率可以維持一定,當然流量越高變現越多。...

使用 line@ 的觀察

最近努力把握可以用現有方案玩line@的時間,每天試玩一點。也順便觀察之前訂閱的幾個 line@ 帳號。 我主要訂閱來觀察的有「美的好朋友」跟「StockFeel股感知識庫」,也順便弄了 line@ 在手機上的圖片選單。 幾個觀察 美的好朋友看起來應該是有接 line message...

line@生活圈 1.0 vs. 2.0新舊方案差異

今年才想來認真用 line@ ,但今天臉書上看到這訊息實在是...先貼兩則蔡依橙寫的分析 line@ 原本的計費方案是這樣 line@ 新的計費方案是這樣 然後我自己也精算了一下。算了一個表,因為有點長貼在這則文章最後面。先說結論 1.怎樣的訂閱人數最適合使用新方案? 舊版有三個方案,最大差別是好友數上限跟能否看粉絲資料統計數據。分別是入門798元 / 進階版1888元 / 專業版5888元。 如果訂閱數500人以下,每月發送訊息8則以下(總訊息次數4000)。那新方案費用都是800元。...

從網站流量來源是使用桌機還手機的百分比,可以看到哪些事?

會寫這篇文章,是前幾天看到臉書牆上有人說「現在這個世代不要再用桌面版看視覺呈現,光你在看這篇貼文基本上 80% 的機會是用手機看的,為什麼你會覺得你的受眾多數時間會用電腦看你的活動頁跟商品頁」。後來我在我自己牆上murmur了一陣子,加上朋友留言後有一些討論覺得還不錯,想說還是順手多找些其他資料,就整理一下發個文留作紀錄吧。 先說我個人對開頭那段話不認同的原因,大家可以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網站被使用手機平板與桌機瀏覽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