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HPX Talk4:GA 不教的事,競網分析怎麼做?

好久打講座筆記了(汗),趁現在還有印象整理一下。

對這主題會有興趣的原因是一直以來每個月都會替公司出競網分析的報表。所以想去聽看看別人的作法是什麼。

Ruby講得很淺顯易懂。以下是我聽完自己覺得幾個比較重要的地方:

  1. 做競網分析最大的好處在於:就策略面而已,明確知道自己在產業的位置。並且檢視自己跟競爭對手的戰術是否真的有用。
    →最近因為一些原因,常常在想「我在哪裡」,所以對類似這樣的句型會格外有感觸。
  2. 如果你的價值是在於提供策略方向,那要去理解老闆真正在意的點,會非常的重要,這部份說穿了,就是一種「透過洞察使用者進而去溝通」的能力。
    →很難,但很重要。我們可能在職場上常常會抱怨「老闆不懂」。但有些時候我們更應該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試著用什麼方式去讓老闆懂?我自己的表達真的夠清楚了嗎?」
  3. 選擇分析標的的時候,要選最大、最接近自己、最新先、最近有話題的、跟老闆最常提起的。特別是最後一個,因為老闆一定有他心裡最在意的一個競爭對手。
  4. 選擇分析標的的時候,流量太小的要捨棄,因為這樣的數據調查結果一定會不準,而所謂流量太小,包含自己。要試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學習。
  5. 所有要用的資料,一定要問問自己「你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資料?」「你對這個資料的解讀是什麼?」「你為什麼會這樣解讀?」,要用的資料,就要有一套自己解釋的說法,因為老闆一定會問,你自己解釋不出來還用,最後就是自己洗自己的臉。
  6. 有提到幾個數據分析源,先紀錄下來:Pingle(瀏覽器小工具)、comScore , Nielsen(樣本資料)、Hitwise , compete(網路服務供應商)
  7. 在解釋報表前,一定要明確表達這個報表的前提:例如這個報表為什麼使用這個時間、這個報表可能會有的侷限。
  8. 明確定義資料可視範圍:例如這個報表採用的時間區間、可以觀察到的參數。
  9. 報表的數字一定會跟內部資料對不起來,重要的是長期的趨勢,而不是實際的數字。以及重要的是相對關係,而非絕對數字。
  10. 要有把相對數字轉換成絕對數字的能力。例如A跟B公司,在%上可能A公司的社群能力占的比較高。B公司占的比較少。但A跟B的社群能力反應在絕對數字上,可能會是一樣的。那就可以透過這個數據,去思考為什麼A公司有能力把社群作到這個程度?他們可能用了哪些方法?
  11. 圖形化報表:可以把競網全部擺在同一個圖表上一起呈現,這樣對看的人來說會比較直觀、容易直接比較。另外要試著去紀錄這個產業的大事紀,因為有時候有一些操作上的突發波動很有可能跟這些大事紀有直接的關係,若是沒有紀錄,未來回顧的時候會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波動。
  12. 流量的質跟量都是不可忽略的。例如高跳出率的流量,表面上流量增高,但實際上對訂單的助益是有限的。
  13. 使用者的行為(從哪裡來、離開了之後去哪)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網站的定位
  14. Referrals的導流比重:去了解競網的流量是從哪裡導過來的,可以啟發自己知道可以去哪些地方搶流量。
  15. 一些可用來分析的數據工具:林克傳說(可以用來觀察媒體操作的訊息傳播)、SocialBackers(可以用來比較歸納出社群的經營法則)

HP53 – HPX 網站企劃輕鬆聚 第 53 次活動訪談與心得筆記(一)

這次有幸報到筆記手可以免費參加HPX53,分配到要訪談User Friendly 遠征軍之一:Hans,因為小妹只有拿紙筆去記錄,覺得可以寫下的東西很有限,所以訪談前先詢問了是否能夠錄音,Hans也很大方的答應,以下是訪談內容的整理,訪談了約20分鐘。有問一些問題跟UX比較沒關係,總之就是一起記錄起來囉。但因為這篇就會很長了XD,其他分享內容的心得筆記就留下篇吧:p

問:為什麼會想去上海參加這個活動?
答:一方面想看那裡UX的發展狀況跟台灣的差距,畢竟他們的市場比較大,作UX的人可以接觸到的專案也比較多,他們的user base也比較大,那跟我們這裡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到對岸去可能也是一個趨勢,因為他們有一個更好磨練的環境,而我們卻沒有的話,就會有一個很危險的狀況出現,所以才想過去看看。

問:在這之前有去過上海嗎?這兩次去感覺有什麼不同?
答:之前世博會有去過一次,那次是2010年,當時上海都在蓋大樓。現在也是一直在蓋,還是一直都在變。但上次去主要是去遊玩,這次是研討會,所以感受會不太相同。

問:剛剛提到這次去主要是想聽那裏UX跟台灣的差異,那在去聽研討會的過程中你覺得就環境對UX的影響來說,台灣的環境對UX的影響,跟對岸的環境對UX的影響其中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答:我覺得最大的差異是在這次在大會中有看到像唐碩(UXPA的主辦人)他們對產業UX推廣作了很多努力,所以中國有很多的企業例如互連網或傳統企業開始除了對UX有興趣並有意識到要找UX的人到他們的團隊內,他們覺得他們非常需要這方面的人。台灣的話大部分的企業可能有聽過甚至有興趣,但實際上會成立UX Team的企業算是非常非常少數,那在這點我們就會變得比較落後。我個人認為台灣現在對UX的感覺就是像十幾年前大家對品牌的感覺一樣,就是「沒有感覺」,到現在才知道品牌的價值,因為品牌跟UX一樣是非常無形。但對岸的朋友已經有感受而且在往前衝了,而我們還是非常落後。那過幾年以後就會變成是他們來教我們UX是什麼,那這樣我們產業就相對會落後很多

問:你覺得我們在UX之所以會落後很多,跟我們的市場規模有沒有關係?
答:我不覺得跟市場規模有沒關係,而是跟企業願不願意投資在這塊比較有關係。因為老實說UX在台灣,要說做的很好的企業也是有的,像我們的服務業就很有競爭力,早期台灣服務業在做服務的時候也沒有 UX 或是 Service Design 等等專有名詞,但他們的服務也做得很好,所以我覺得這不是市場規模的問題。

問:我會這樣問的原因是像中國那裏可以快速累積大數據,可以讓他們去支持說做UX是否有利可圖,但在台灣就比較沒辦法。那我在想這這部份你覺得他會不會去影響到企業願意接受UX的程度?
答:當然會,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企業不夠面向全球,先不要說中國市場大,如果把市場放在全球市場,那UX能影響營收的部分就會更多。現在會覺得不重要是因為第一個不知道UX的價值,第二個許多企業不做全球市場,第三個他們不是真的在做品牌跟體驗服務的事情,主要還是成本導向。

問:所以你會覺得台灣企業沒有去面對這個問題,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把市場侷限在台灣而非全球?
答:對,台灣國際型的企業太少了,就算是國際型的企業,很大一部分賺的也是代工財。而且他們危機意識感沒有那麼高。像聯想這次在UPA中國用戶體驗大會內就很積極在找人,他們老闆是由上而下的要做組織的變革,希望公司可以轉向互連網的思維,也就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那聯想是全世界第三大製造電腦商,他們都這麼想了。那後面的人怎麼不一起這樣想呢?他們聯想的總裁陳旭東先生在11月28日發表新聞:「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他看到中國大陸互連網的公司怎麼樣利用UX更了解用戶,是怎樣去顛覆傳統遊戲規則而創造競爭力。

問:所以很多非網路類的企業也都去了這個研討會?
答:對,像家電的也有,很多知名傳統企業都進去想了解怎麼做用戶體驗。感覺的出來他們的業界在這塊很積極的想了解。

問:兩岸的部份,除了你剛說的這個是企業的差異,那你覺得在工作者的部份在態度上是否有什麼不同?
答:以人數來說中國大陸是比我們有更多人在UX領域,但以素質、或是在UX學習這塊來說,因為UX是從網際網路的發展被發揚光大,所以很多資訊資源都可以在網路上找的到。所以差距來說那是個人因素比較重。像中國有防火長城,所以照理說我們可以比他們更容易獲得資訊,所以是要不要的問題。

問:你會感覺到兩邊一般工作者在積極的程度上是否有差別?
答:我覺得兩邊差不多。像這次我們去的台灣人跟他們的內地工作者,他們也覺得我們人很多,我們並沒有輸給他們。

問:這一個比較不屬於這個問題,我自已感覺雖然中國跟台灣都是使用中文,但我覺得應該還是有很多的文化差異,那你在這趟去有沒有在這方面有一些感受或是有沒有遇到一些什麼事情讓你覺得跟我們不太一樣?
答:有呀,像是說話方式他們會捲舌我們不會。而他們的思考方式也不太一樣。

問:你所謂思考方式不太一樣是指?
答:因為語言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講話方式不一樣思考方式也會不同,他們比較能夠有勇氣出去走走,比較踏的出去。例如我們可能覺得從台灣去北京工作很遠,但當地去北京工作的人,可能有些人是從烏魯木齊、哈爾濱去的,比我們更遠,但他們不覺得遠,他們覺得去北京工作很正常、往競爭激烈的地方發展是很正常的、飛來飛去很正常。那台灣就會覺得出了台灣就比較遠。

問:那你在參加整個過程,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印象比較深刻?不管是講座或是其他。
答:首先在UX發展上,人才的差異性很高,好的非常好,落差很大。那我想原因是因為在唐碩這麼大力推廣的情況下,會很多人想要急著認識UX,那總是會有很多新加入的人,才會造成這麼大的差異。看台灣的狀況就比較有趣,台灣的平均素質比較高,厲害的跟他們不分伯仲,但整體的素質比較好,但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很少新加入的人來拉低整體平均。

問:所以變成他們比較有一些新血,但也許現在程度不好,可是他們願意踏進去,而我們這裡變成有點世代斷層的感覺?
答:不太算是世代斷層,而是根本不知道UX是什麼,所以就不會想進來,也不願意了解。但相對來說這是我們很好的機會,因為台灣可能沒辦法offer一些職位,但是大陸有,對岸有很多的職位,他們一直在找人,我當時在會場就遇到很多在找人的,很積極的在問有沒有認識的人才可以介紹。

問:所以他們其實也很願意很積極從台灣找人才過去
答:是的

問:因為我覺得最近在台灣會覺得整個工作氛圍很低迷,不管是哪個行業,所以你去了這趟,會鼓勵台灣的人去他們那裏發展?
答:非常鼓勵,因為這是比較正向的循環,唯有你走到對岸去,你在那裡可以獲得更好的養分、更多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回來回饋台灣,不然在台灣機會比較少。

問:所以說是可以把那裡的經驗在反向輸入?
答:是的,透過反向輸入幫助台灣走出困境。

問:你覺得上海跟台北有哪些差異?不管是城市還是人。
答:台灣的街道還是有比較乾淨,但上海很多地方都是打掉重建,因為他們說拆就拆,所以路可以很直,那直了就好看、漂亮、壯觀,但問題是他們是整個拆光重建才能做成這樣。但台灣就不可能這樣。兩個地方都是被殖民過的地方,上海有很多的租界留下來的建築物都很漂亮。

問:你覺得上海人跟台灣人在相處、氣質上是否有什麼不同?
答:不是很清楚,因為這次去研討會很多都是從各地來的,倒是沒遇到幾個上海人。

問:你在跟不同省份的人相處的時候,會覺得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答:是會感覺有一點不同,但都是微微的差異,但沒有太大的不同。

問:研討會這四天你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答:第一個是看到對岸UX的發展,第二個是去參加Workshop,我選了「優化你的用戶體驗團隊」,那去的人都是對岸的高級主管,老師就會問「你們現在UX Team遇到什麼狀況?」,我覺得聽大家分享的結果都是台灣會遇到的問題,並不會差太多。我這次是以團隊為主,因為我們公司有一個UX Team,所以會比較著重於這個部分。

問:你覺得這次的收穫,在導入到你現有團隊的東西大概有哪些?
答:我覺得滿多的,這次的Workshop教的都很有價值,但能導入多少要看公司要看公司的脈絡,到底公司允許、容忍的程度、可以適合這個體質有很大的差別。我現在公司是滿好的公司,平均年齡也很年輕,對新觀念也很容易接受,所以公司本身才會有這個Team產生,所以要推動學到的東西相對其他公司會比較容易。加上這個Team是由高層決定,等於是由上而下,所以推動起來阻力會少很多。那剩下的就是我要怎麼去跟各部門溝通、要怎麼把一些方法論(研究方法)帶入,怎麼讓UX真正落實在專案執行上、我要怎麼定位UX在公司裡面的角色。

問:這次去聽有分享到關於研究方法的內容嗎?
答:這次聽都是講比較非研究方法的部份,而是講趨勢、新的概念、比較實際的service design怎麼做。因為我參加的是關於UX團隊的Workshop,所以老師會說怎麼去建立一個Team、你的Team的形態有哪幾種、你要怎麼衡量組織的UX成熟度、你要怎麼定位自己、要怎麼去跟其他的Team合作、怎麼找到正確的定位,例如我們跟行銷部門的Team,那他們也會有一些用戶研究,而我們也有一些用戶研究,那我們是否有衝突的部分,以及要如何合作。

個人心得:以上內容幾乎是逐字稿,覺得Hans很有見解而說話條理分明,他的部落格文章整理了很多UX的資訊,相當有可看性,對UX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對於去對岸工作那個部分,綜合後面分享會上大家分享的心得,有很深的感觸。這天回家跟老爸聊了很多,聊完其實個人很悲觀。雖然在分享會上大家都還是保持樂觀XD

HPX的活動因為個人時間的關係,有好一陣子沒參加過了,但還是一樣精采喔^^

11.25 創業講座心得 Jamie vs. Jerry許景泰

因為有臉書朋友讓票,有幸有機會去聽這個講座,但講座的原課程資訊現在找不到記錄了Orz,所以名稱我也忘了…總之講者是Jamie跟Jerrry兩位。以下是筆記跟心得的混合文章。

感謝臉書朋友提供課程連結:http://www.uknowiknow.com/pages/events/e2013jj

第一講:Jamie

他首先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早期跟同學開公司,是現在的「碩網資訊」,早期走B2C(EC),後來轉B2B(企業內網軟體),離開之後他去念EMBA,為的是想把他創業這期間所學的商業知識,有系統的跟學理做統整。畢業後留在美國做了旅遊方面的社交網站,但當初想說旅遊大家都會去,卻沒想到一個人旅遊一年可能只去一兩次。因為次數太少,所以會進到該網站社交的次數也就很少。08年時轉型成遊戲公司,而他自己本身對這部份比較沒興趣所以就漸漸淡出。當時FB在美國已經有了,早期的FB非常陽春,但在這個時候,開始有個趨勢是:軟體越來越重要、硬體越來越不重要。09年6月開始寫網誌。2010年2月公布育成計畫,也有很多團隊報名,於是2010年6月他便通知其中幾個不錯的團隊成立了創業育成中心。eztable、goodlife、5945這幾個都是第一期加入的優秀團隊。他說了很多的數值,例如所有團隊產出的營業額一共9.6億,但其中一個最讓他自傲的數值是育成的新企業一共創造了700個工作機會。

從他的經歷其實才能理解他為什麼能夠做現在的事情。之前曾經看過有人在酸說他的背景如何如何。當時我的感覺是一個人的家世背景再好,他自己的努力依舊是很重要,只就家世背景在酸,某種程度是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努力的還不夠。

而聽完他的介紹,才不難體會為何他常在自己的文章中講到Pivot,因為這是他多次創業經驗中都會遇到的事。我們可能會因為某個想法而覺得「好!我們來創業吧!」但在開始的過程中可能就會發現有各種的問題、但也發現各種的新機會。創業比較不像一個已經規定好的功課,怎麼寫就一定能得高分,他比較像是創作,你在創作之初會有個中心思想,但可能隨著創作過程的拉長,你的想法會改變,而這些改變也會連帶的去影響到你原本的創作。

第二講:Jerry 許景泰

先就他提供的簡報內容做筆記

  1. 創業之初:險境、限制、速度
    1. 不對稱的戰爭:例如小對大
    2. 愚蠢的戰爭:明明已經有失敗的案例,卻執意要做同樣的事。重點不在於別人失敗,而是若無法分析別人為什麼失敗,你做同樣的事情失敗也只是剛好而已。
    3. 哪種才會產生廣告收益?
      1. 會員:精準 & 規模,精準會比規模重要,而要精準得要先了解市場。而規模主要是給VC看的
      2. 流量:點擊 & 效益,效益的評量要視你做的內容去決定你該追求哪項
      3. 內容:滯留 & 整合,一個站有很好的內容,但若無法被大量分享,那他的資訊就是滯留的,要去思考如何去擴散才能增強內容的影響力。
      4. 服務:關係 & 需求
    4. 限制:資金、時間、人力的限制會強迫我們去思考並做出選擇
      1. 有限的錢:要去思考個人可以做到的程度、所以市場規模不可做大,所以要思考主打市場他後續的潛力在哪。例如銀髮市場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要去思考要做銀髮市場的哪一塊、他的潛力在哪的分析。
      2. 有限的人:有效的運用題材來決定方向,方向確定後,速度要快、火力要集中。
      3. 有限的資源:要聚焦定位,要懂得收尾。收尾意思指要知道做完能得到什麼樣的目標才去做,例如我1年內要達到會員數xx個類似這樣明確的目標,然後朝那個目標去衝,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啊就試試看啊」
    5. 速度:決策-演變-執行
      1. 速度快不一定會成功
      2. 決策-演變-執行這個過程,會影響結果。所以為什麼同一件事情不同人做結果會不同,因為每一個環節不同人做都會有不同的改變。
  2. 逆轉情勢
    1. 簡單才能貼近客戶,就像下棋,你下這步棋就得先想到別人若怎麼下你又要怎麼應對,後面的步都要先想好。
    2. 勝率:有沒有站在制高點?跟別人的相同點在哪?要能夠判讀局面。要可以多測試。
    3. 一擊:做好判斷後,集中資源奮力一擊,例如blogad,他們發現找到A咖部落客就可以產生95%的獲益,所以第一個去找合作就是先去跟這些人打交道。
      1. 門檻:先成為小市場的第一
      2. 小而美:要可以經營的夠深入,例如titan賣襪子,他們只賣運動襪。且計算過客單價,所以可以用不到5個人的團隊就經營起來。
      3. 瘋狂:去思考如何降低客戶成本?並創造有價值、超出預期的內容。
      4. 關係:維繫緊密的顧客關係,要讓人愛你,他們才會回購。
  3. 積極佈局
  4. 展現聲勢

雙J FAQ 與 分享

  1. 創業前要先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這其中能夠有什麼貢獻?
  2. 大量的閱讀,廣交有價值的人脈(指可請教的人)找到自己學習的「態度、方法、動機」
  3. 資金什麼時候募比較好?
    一開始資源過多時,反而容易亂花前,所以不建議一開始就募太多錢。很容易形成雙重浪費:浪費腦袋(想要花在什麼地方)、浪費錢
    用12~18個月的擴張去思考需要多少錢的方式去估算,但若這個都估不出來,代表你的想法其實還沒有好,那根本就還不該進到募款的階段。若是因為錢用完才去募款,這是個很差而且不會被接受的理由。
  4. 大量的做筆記,讓腦袋去思考有哪些解決方法
  5. Jerry在做粉力的時候,已經先拜訪了50間廠商,在這個過程中他一邊拜訪客戶問問題,也一邊思考:「口碑行銷若不以轉換率作為成效評估的依據,那要如何解?」而這個解他已經想出來了,才下去執行粉力。
  6. 轉換率的追蹤是要一系列的,才能去做整體評估。
  7. 會員的活耀度很重要,以EC來說,要看的有回購率、客單價、首次轉換率。
  8. 要了解廣告主要的事什麼?要去思考「讓口耳相傳發生」的方法。例如什麼樣的東西才會口耳相傳?為什麼要口耳相傳?去幫他們想那個動機。而這幾點可從自有媒體(如官方網站)、付費媒體(如關鍵字廣告)、賺來的媒體(如部落客)去下手
  9. 多跟客群聊天,多聊才會知道他的痛點,就會有「有什麼問題需要被解決」的需求產生,解決痛點,就容易說服對方買單。
  10. 廠商反應 & 使用者反應是2件事情。例如做粉力之前已經訪問多很多廠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有放消息讓他們知道他們有優先測試需求的優惠,大部分的廠商都很有興趣,這時候就能夠判斷這個作法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願意買單。
  11. 粉絲專頁為什麼在效能上弱於以前?以小七咖啡為例子,你會知道小七咖啡買一送一不是因為你有跟小七咖啡的粉絲團,而是因為你朋友轉貼的關係。Jerry看到的缺口是「推廣」的來源是朋友,而非粉絲團,所以專注在「口碑行銷」上,若同費用對廠商的效果更好,那廠商就會願意買單。
  12. 在評估創業與否,市場規模比解決問題要來的重要。
  13. 創業時,獲利模式要一直去建立思考。

去聽這個不是因為要創業….而是我覺得聽別人的經驗,比較可以去了解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思考執行脈絡,而不是「只知道做了一件事」而「不知道為何而作」,這個對策略思考有很大的幫助。

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跟之前聽網路行銷的課程、講座,感覺有很多精神是相同的。

另外補充,上Youtube找「趨勢講堂」,會看到一系列Jamie跟Jerry的錄影,個人覺得頗有可看性,對網路行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喔。

開啟人文與科技的對話-翻轉思維 跨越新舊 講座筆記

跟著老闆去參加的一個講座,主要講者是姚仁祿老師,後面則是姚老師與施振榮的對談,一開始以為是個會睡著的講座:p,但內容意外的相當不錯。跟之前一樣,年紀大了要趕快整理筆記,不然都忘了….不過這個筆記有點凌亂就是,盡量囉。

創意產業不該只是文化,學校、醫院、豆腐攤都可以是文化產業。

意義來自於情感

做事情的原則

  1. 盡可能無私
  2. 下定決心
  3. 不要欺騙自己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

典範轉移其實很難從上位者開始,通常是從下位者進行後去往上推移,而知識分子是促成典範轉移的動能。

台灣的膽小文化來自於教育,我們吳鼓勵發問,指鼓勵標準答案,怕犯錯,這樣教出的人容易馴服聽話,很會遵守規矩。應該要培養不怕犯錯的文化,不然反而會因為怕犯錯而覺得不做不錯。

創新的重點在於要去思考怎樣做有效的溝通,有效的溝通才能達成有效的執行。才有可能達到創新的目的。

盡量不要讓政府幫忙:姚老師舉了建築工會有公定價的例子。他說比起室內設計師來說,室內設計沒有公定價,所以做的很棒的可以拿到很好的價格,價格高低差很多。建築師有公定價乍看之下好像有保障,但結果就是你做的好、不好,價格都一樣。並舉了希望公視能有機會做到脫離政府補助的例子。

企業的改革,從小處先做起:因為整體做失敗率可能會很高,若有能夠從小著手的地方,可從小處先做變革。舉了大愛電視台的例子,說當年因為水災資料母帶毀掉一大堆,後來做資料重建的時候,趁那個機會轉數位化。結果後面面臨電視數位化的時候,就接的很快。

如何讓人喜歡一個品牌:人喜歡的品牌,本身是有靈魂的,一個品牌他必須無時無刻都在展現他想傳達的生命力。要讓別人長期與自己的品牌有連結,人家才有可能會喜歡你。

什麼叫設計?從現況到如何達到目標的過程,這中間去做系統規劃,就叫設計。所以校長是做設計的,院長是做設計的,這些都能夠稱為設計。

聞:鼓勵大量閱讀,未必要在當下馬上搞懂
思:用當下的邏輯去套用在別的事情上,看看是否也可行。
修:把學習到的去練習、去做。

DPFE2013 聚會心得筆記

因為是筆記,寫的很亂,總之自己記錄一下。

Amos分享

  1. 使用id優於class的原因:因為id是唯一,所以當瀏覽器讀到對應的id,底下其他的html就不需要繼續讀。但若使用class,由於class可以重複使用,因此即使一個頁面只使用過一次class,瀏覽器還是要把整頁html掃過。因此就效能來說,使用id優於class
  2. 頁碼如何置中且保留可擴充數目:將頁碼使用inline-block排排站之後,父元素設定text-align:center;後,就能讓頁碼置中。
    os.我之前都是使用父元素設定一個寬之後,用 margin:auto;的方式設定置中,但若頁碼未滿最滿的數目(例如10頁),這個方法就會有問題,得讓程式動態修改寬度。等於多一道工,Amos的方法比較聰明。
  3. 網頁導覽麵包屑,常會在階層間加入例如>或箭頭圖,這種屬於裝飾的圖可以使用after的方式用css的content=””的方式寫入
  4. 這次的版商品內容的樣式是每三張圖底下有一條橫線。如果直接加在商品border-bottom會遇到若商品未滿三個,線會沒有從頭畫到尾的問題,Amos提供的解法是第四個li內容不放,css用li:nth-child(4n)的方式,寫css去除高度、寬度設定100%
    os.我完全沒去管未滿三個線沒有畫到底這件事XDDDD,整個很偷懶直接加在li上。
  5. 上方單元連結,每個連結被選到時底下會有一個倒三角形,可設定after的content:””;然後四個邊都設定有框線,若四邊顏色都設不同,這時框線之間的接合處會是斜角。再把寬高設成0,左右下框線設定成透明,上框線就會變成三角形
  6. 常用 icon 可用 icon font,不用自己作圖,用純css的方式解。參考網址:http://fortawesome.github.io/Font-Awesome/

Paul、Troie與大家討論

因為是討論時提到的內容,分不清楚是誰說的(也有可能是其他人講的),就寫一起囉。

  1. copyright可用small,因為在html5內是有copyright的語意
  2. 在a裡面加上title有強化說明的意思。所以例如more的連結,在該a內的title可以這樣下:title=”商品詳細說明”,讓more的標示更為清楚,而不是就只是一個more
  3. 使用img時,若直接在html加上寬高,而不是不設寬高用css指定的好處:瀏覽器因為讀的到寬高,會預留空間,畫面跑出來時不會有圖片尺寸彈跳的狀況。據說google也建議要加。
  4. 特殊符號像是>,在文件裡面因為這個跟原始碼重複,所以不要直接打,要用編碼去寫
  5. 有時候看版面,會加上border去看位置,但這樣有個壞處是四邊都加,那寬高會各多至少2px,而可能造成跑版,所以可以改用outline屬性去寫(內容寫法跟border相同),就不會有多出來的寬高
  6. hover效果,一般底線會使用text-decoration:underline;做但如果要做的比較漂亮,例如滑鼠移上去顯示虛線,可改用border-bottom,但要注意到這時候不要使用padding-bottom,不然線會跟內容有距離。
  7. 預設的form的focus,在不同瀏覽器呈現的差異很大,若要統一要使用css修正。

呼,寫到一半踢到電源差點發生悲劇….結束收工!

DP13心得筆記分享

Amos:思考-設計

  1. 設計的好,設計的爛,在很多時候是很主觀的,但作為一個設計者,應該要更深入的去想哪裡好?哪裡爛?怎麼改?
    簡單來說,要培養「詢問問題背後的問題」的能力。
  2. 先不論一開始建立的論點、想法是否正確,但唯有透過自己的實際驗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系統,去解構、分析、重構現下看到的事物,才能逐漸培養出自己的設計觀點、設計邏輯,以及所謂的「Fu」。

Paul Story to Reality

分享一個「想法」到「實作」的過程,以Facebook新功能導覽列為例。

  1. Fire Up:PM根據需要,提供需求
  2. UED’s Track:使用者行為研究,包含使用者行為研究與介面設計,但不牽涉切版
    A.Mockup
    B.Spec:實際規格,這裡的規格是指畫面上的到時候要用css寫出來的東西,像是border、color、padding、font-size等等。
    C.Skin:因為有的東西需要切圖,所以要提供「把文字都拿掉」的版面圖
  3. FE’s Track:前端工程師分析LSM(Layered semanitc markup),我的理解是這應該是跟寫php的時候的MVC架構是類似的意思,把使用邏輯、跟介面這些都切開,讓之後維護、擴充、修改時,不會設計卡程式程式卡設計。
    可點選的元件使用a或是btn,但btn的行為其實比較複雜,且對a來說,按enter= click的意思。若是使用a的話,建議在錨點要下功能名稱,例如點了關視窗就用 #close、點了執行搜尋就用 #search 這類。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分析html要怎麼寫、css要怎麼寫比較好。所以SEO也是在這個階段時要規劃。
  4. Test Circle:在不同瀏覽器測試版面是否有問題,無窮無盡的測試循環
  5. Minimize event:制定行為細節,例如mouseover、mouseout、click、resize、Transtion
  6. Easy use :易於複用,把整個功能包成js,用js去跑出前端的樣子,方便之後重複使用
  7. Get More Score:自我改良,看如何修改會更好(PM端不一定有說的需求)以新功能提示來說,可以讓使用者開網頁時畫面自動滑到新功能的位置接著顯示提示。並考慮到優使性,按鍵自動focus讓使用者按enter就可以下一步。自殺系統:當提示結束之後,要把不再使用的功能提示js 自我毀滅,釋放資源。
  8. Add Tracking module:追蹤使用者行為,可以了解使用者的使用頻率、方式。

Q&A
Q.如何分辨UED(使用者行為設計) & VD(視覺設計)的差異
Ans.問對方:為什麼這樣設計?答:因為好看(這一定是VD)*大笑*

測試相容性的時候,使用VM去測試。因為模擬的還是會有落差,例如IE8的class數目超過某個數量之後,實際在某版的win系統底下,後面會死掉不給出來。但在模擬環境下測不出來。

OS.我相信這問題真的是在開發大系統的時候才會發生…class數量我忘了,但很大,一般小網站不會用到那麼多數量。

Leo App Store的黑暗兵法

  1. 在ASO的結圖要吸引人,所以不需要一定要擷取「正在使用」的圖,請找最漂亮的就好。
  2. 在ASO有評價的名次權重會比較高,所以在設計App的時候,要把「引導使用者去幫你做好評價」的流程也設計進去,不要只是放個按鈕。

Troie 語意-html5初探

這部分討論的時間比較多,發現大家對語意的認知很不一樣,很有趣,大概整理一下聽大家討論後我自己的看法

  1. 在探討語意以前,應先定義「這個語意是要給人看的語意還是要給機器看的?給人看又是給誰看的?」html5的一些新標籤確實在「字面上」比起html4來的有「語意」,但會去細看原始碼的只有兩種1.網頁相關技術人員(網頁設計、程式…)2.搜尋引擎機器人。對這兩種人來說,只要能夠明確定義每個標籤的「意義」,那字面上是否能夠「直接」看出語意,似乎就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一般人」看不懂h1~h6其實不太重要。他們看得出來字大小有差就好,不會去翻原始碼。
  2. 討論到商品列表,商品是否要用li包,有兩種觀點
    A.商品屬於「同一類」,所以可用li包,表示他們是有關連性的。
    B.商品內容有「圖片、文字」,在li內包似乎不符合li的「清單」的意義,可改用section包。但section可拿來區分彼此之間比較沒有關連性的區塊。

我在切版的時候,商品列表我都用li包,因為我覺得都屬於商品、算同類。但因為我下css的時候,目前考慮到向下相容,我還是不會下在html5的標籤上。所以若拿來當商品,我通常會把li的內容再用article去包(應該用section亦可),另外用li有個好處,整包要複製什麼比較好找,因為都會報ul包住,html字元也比較少。且把css拔掉的時候,用li包,每個商品前面都會有小點點,比較容易「分隔區塊」。

strong 、 em優於 b、i的原因主要是在使用朗讀式瀏覽器時,前者會加重音,後者不會。但我的疑問跟Amos一樣:為什麼不把b、i的定義改良成strong、em就好?為什麼要產生新的標籤?不過Troie提出的想法我覺得也滿有道理的:這樣不重要的icon就可以拿b、i來用,不用一定要用div、span。

因為後來落跑回家做案子了,有的沒聽到,或是聽了但比較沒有心得的就沒寫囉。

DP12心得筆記分享

因為聽說可能是絕響,加上時間ok,今天第一次參加DP,收穫很多,心得記錄一下。

Amos:

  1. ~ ,蚯蚓、蚯蚓、蚯蚓,蚯蚓真的很好用。搭配hover可以做到dock效果,唯一注意是因為現在css只能往後選不能往前選。所以要跟html結構配合,利用css做出「這其實是幻覺」的效
    簡易語法大約是這樣
    li.a01:hover ~ li:last-child{ display:block}
    可做出,滑鼠移到a01時,同ul內最後一個li就顯示(預設隱藏)的效果。
    等於可以透過 ~ ,去選擇不是包在自己裡面、但跟自己放在同一個block內的兄弟元素。
  2. 善用:after、:before,搭配content以及其他css,可以做出很多以前只能作圖完成的特效。例如
    div:after{
    content:””;
    display:block;}
    然後再搭配圓角、陰影、定位設定,就可以做出像蘋果電腦底下區塊那種圓形陰影
    如果要做左下較跟右下角凸出去的角狀陰影。要做div:after跟div:before。然後加上傾斜、定位、陰影就可以做。如果不需要陰影,那用框線+傾斜就可以了
  3. 就經濟效益說,作圖是很快。但使用新技術的重點在於:先試看看能做到什麼程度,再反過來想實際應用可以怎麼用。

孫治華:

  1. 當感受到UX的時候,就已經進入「體驗」的階段。但做UX的最開始,卻要從整體服務的策略先想起。
    —>這個整個就呼應了之前聽其他網路行銷課程,在講架設網站最重要的,也是要從策略想起,是一樣的道理。
  2. 要做好UX,最重要就是要先培養出「同理心」。培養同理心的方法就是:先從觀察自己為什麼對一件事、一個體驗會有「很好很滿意」的感覺開始。分析的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培養出體會別人感受的能力。如果連自己的感受都無法詳細描述,要怎麼說有能力去描述別人的感覺?
    —–>同理心三個字很簡單,但要實際養成,要有很強的「自我偵測」能力。

Paul Li:
使用html5新標籤,可以把使用者在search bar曾經輸入過的文字暫存住,減少重複對主機提出require。暫存時間長短需與主機更新時間做搭配,例如主機6分鐘更新,那暫存做10分鐘中間的時間差就可能會有一些資訊遺失。
—–>我只記得這個….比較技術的詞就忘光了….

Troie:
設計在製作頁面的時候,因為要因應各種不同的解析度,因此需要去思考「畫面延伸&縮小」時,畫面應該要怎麼變化因應,會比較好。這是在設計的時候就該要思考的事。
—–>不過因為看到的demo頁面大多都屬於campain的頁面,我個人是覺得這類頁面考慮桌上型裝置即可,行動裝置可以管他去死。口袋不夠深就不要要東要西啦:p

另外提到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因為想到之前有人在講1hr內做出RWD是common sense,又扯到能不能做RWD是公司政策的問題。當時很懶就沒寫,趁這篇文發表一下個人想法:我覺得能不能做RWD取決於網站的規模。如果只是就前台「瀏覽」來說、撇除手機版的效能那些都不說,做RWD是沒什麼問題。所以企業網站能不能做RWD?可,品牌網站能不能做RWD?可,政府網站能不能做RWD?可。

但如果這個站牽涉到功能,例如購物。要做RWD是有困難的。因為網頁的購物流程用在手機上絕對有問題。RWD只適用於你要在網站上看的東西跟在手機上看的「流程」是完全相同的時候,才適用。一旦牽涉到操作流程需要客製手機流程以達到使用性。就沒辦法做到RWD了。

所以我認為一個站能不能做RWD,跟網站規模跟功能有很大的關係。沒有什麼特殊操作流程的絕對都可以做。但一旦牽涉到比較複雜的操作流程,就會有問題。

另外,一個站如果要做RWD,視覺設計方面其實是會有所設限的。這大概是目前我對RWD的一些看法。

SEO專案規劃與實作工作坊上課心得

與其說是SEO課的心得,不如說是跟之前上的網路行銷課的參照。這篇是上課心得,不是上課筆記,所以不會寫很細。當然真正的原因是….老娘好歹前後花了加起來破萬的錢去上課,想知道細節的就自己去繳學費吧:p

  1. 連啟佑老師跟之前上網路行銷的鄔竣清老師不約而同的提到一樣的SEO藍海,該說英雄所見略同嗎?藍海是啥我就不說了,同學你懂的:p
  2. 連啟佑老師講的內容,有一半跟技術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不算是很深的技術,會講到的很多的協定,實際應用就是都是html tage的調整,但主站的SEO優化有很大的部份是要了解怎麼使用各種細項html tag去加強網頁內容的語意,所以個人認為有一點技術背景的人去聽,會吸收的比較好。完全沒有技術背景的人去也不是不行,只是我想學習成效以及實際執行專案時的落實程度是會有差的。
  3. SEO最多只能做到「讓你的網站容易被搜到」以及「排名往前」,但請不要對SEO有過度的期望,以為SEO做的好這樣你的業績就會大幅提昇。因為這牽涉到的是另外一個議題,叫做「網站使用體驗」,很可惜的,這跟SEO是兩馬子事。SEO做的好不等於網站使用體驗做的好。網站使用體驗有問題,如何導購就會跟著有問題,這個都已經比較屬於網站資訊如何配置的問題了。網站資訊怎麼配置可以有比較好的體驗,這部份鄔老師的課著墨是比較多的。這裡會卡關的是聽的時候也許會覺得沒什麼,真的在設計網站的時候,很多就是都會沒注意。
  4. 連啟佑老師講的技術面含量比較高,但概念上跟鄔竣清老師提的卻有很大的相同點, 就是都會強調全網優化(鄔老師沒提到這詞,但本質是一樣的)
  5. 鄔竣清老師的課,提到比較多的是「使用者體驗」,但他是用很多的範例在解釋,據說有同學聽後面新開的課有小小抱怨說「不過就是案例翻新嘛」。我想說的是…同學,外面其他行銷課程你要聽到真的講師自己有操作這種整體行銷的好案例是很少的,很多細節跟know how也都是藏在案例裡,要自己去體會啊….「使用者路徑」是一定要好好了解,並用自己的案例去思考。基本上所有的「使用者體驗」的根本都是建立在這個上面。這點懂了,你就會知道,為什麼要利用網路幫助業績不等於架網路商店。
  6. 連啟佑老師提到的增加「社交訊號」,實作上可參考鄔竣清老師的「FB社群經營」的課程。
  7. 這兩大課程,自己有實作經驗去聽的,收穫會比較多。如果你完全沒有操作過,我是建議那要找再更入門一點的課,例如講社群經營之前,你可能要先了解粉絲團要怎麼玩、基本功能要怎麼用,雖然說在實際執行上行銷策略是要先確認才能去講怎麼執行,但連用都不會用,那你怎麼規劃搭配策略的執行方案?

因為我自己的背景是網頁設計技術出身,加網站企劃、專案管理、GA報表分析、FB粉絲團操作的實戰經驗,所以聽這些課真的是獲益良多,很多之前做的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在這裡都得到了解答。

可是要說這課適合誰?我也說不太上來。因為有個很大的問題是不管你是要執行SEO或是網路行銷,一開始最重要的其實都是策略面的制定。但假設你只是個小小的企劃、小小的網頁設計、或小小的程式設計,你會發現很多東西不是你可以決定的。結果就是執行下去的成效可能會不彰或根本沒辦法執行多少,偏偏這東西….要很多細節都執行至少八成才比較能看出影響。如果你真的有心在公司推SEO、網站使用者體驗改善,可能要請公司高階有決定權的人一起來聽這些課,對實際的推行才可能會比較順。這是我個人的小小看法。不過如果你只是把這當個人進修(跟我一樣)的話,此段就是廢話可以忽略XD

網路行銷三部曲的總心得

筆記很長很雜,就不在這裡公開了,來寫一些算是自己的心得。

我覺得這課很值得聽,最大的原因是老師切入網站規劃的角度是很不一樣的。他不是從網站好不好看,也不是從購物車應該怎麼做。

而是「策略」,從行銷策略去判斷網站應該怎麼做。所以並不是你要架網站我就架一個公司網站給你,你要賣東西我就架一個購物車網站給你,不是的。

傳統怎麼賣才賣的動,網路就要怎麼賣。

如果癌症保健食品傳統的賣法是「去醫院開研討會,對來參加研討會的人發營養手冊,然後研討會的人會來訂購」,你就不能期待網路賣食品時,只有大圖、小圖,就要人家買你的東西。於是網站的KPI就會是如何讓人家來電詢問、給對方營養手冊。或是如何透過網站找到願意來研討會的人。

網站的重點是,幫助你解決傳統賣法上的一些困境,但是你不能期待一個網站又要可以吸引人進來,又要馬上再網站上能賣出東西,因為這跟你的產品的調性、傳統的銷售模式都有關係。

如果傳統銷售都需要鋪陳,你就不能期待網路一張大圖一張小圖就要人家買單。

聽的過程感觸很深。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早個五年聽這個課,會比較好嘛?(雖然那ˊ後這課也還沒開:p),不會,我想。我覺得很多事情真的要自己去碰撞過,再來聽,感觸才會深。

然後我終於能夠分析,為什麼那時候家具行老闆架了一個好大的購物網站,請了工讀生把上萬種商品輸入進去,卻鮮少人在網站上下單買。因為他傳統就不是這樣賣。他該做的不是做一個購物網站,他應該做一個to B跟to C的網站,to B的對象是室內設計師,找願意跟他合作用他家具的設計師,to B的網站應該秀一些配合室內設計的案例,告訴室內設計師找他們合作有什麼好處。to C的網站不需要購物車,他只要拍一些體驗的影片,還有把自己的獨立桶床墊的優點寫上去、把商品照、剖面圖拍的漂漂亮亮的。然後在每一頁留電話就好。

之前做網站設計的公司,在自己完全沒有單跟人脈的情況底下,應該去找印刷廠、平面設計公司靠行,大家做策略聯盟。同時先專攻某一個行業,開好規格書,直接固定頻率寄給同一批行業的公司,維持一個月兩個月之後,應該就會有成效。然後在有案子之前,設計師就先做該行業的網站版型,不斷的做。如果要開發服務,一開始就也不應該找業務,甚至程式也不用,要先找能夠規劃的人,把網站規格都開完,才來找人執行製作。

網站要能賺錢,是要先有一套背後的策略,才能決定網站要怎麼做。而大部分的網頁設計公司,都反過來了。

其實這對我來說這是很顛覆的,但我不得不說,這樣才是正確的。

網路行銷三部曲之第一部曲心得

課程內容參考此:http://www.iiiedu.org.tw/ites/IM.htm
講師是鄔竣清,會上這個課是有朋友介紹來聽的。

上課筆記寫了滿多老師分享的案例的。不過案例的東西真的要自己聽比較有感覺,這裡就不寫了。我把這兩天聽的課中,幾個我認為最重要的重點整理一下。

網路商圈的分析:

做網站前,請先分析網路商圈,找到自己應該要打的商圈。

這個其實是最難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小販都知道要在哪裡擺攤才有人流+轉單率高,那今天要架網站前,也應該要先分析自己要在哪一個商圈才是有利的。說直白一點,就是「找市場」。這個部分我覺得很特別的是他打破了一般對「關鍵字」的迷思。從商圈的角度切入。因此「關鍵字」的重點變成從「關鍵字」本身,轉為「從關鍵字去反推搜尋這個關鍵字人的想法跟行為」,這個東西很重要在於「從人的行為去找市場」

我們常常會以為「網路行銷」有什麼比較特別的地方。但其實他的邏輯是跟「傳統行銷」依舊是相同的。怎麼從市場中去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點,這是做任何生意第一步要去思考的。與很多創業文章所寫的不謀而合。

網站行銷動線規劃:

所謂行銷動線規劃,說穿了就是網站要放「消費者想看」的資訊。而不是「公司想放」的資訊。

要把消費者想要的資訊放優先、放在最好最容易看到的位置。這話講起來好像沒什麼,但是在實作上常常被忽略。例如首頁放一個很漂亮的flash,廣告點進來的時候不能馬上看到自己想要找的關鍵內容。

網站行銷動線就好比店家的動線規劃。7-11的店內動線規劃都是有計畫的,傳統行銷會這麼做,自然網站設計也要照同樣的邏輯才能做的成生意。

我覺得這課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老師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生意人」,他創過好幾次業,做過各式各樣的生意,很會看市場的興盛跟衰退,市場衰退的時候他的作法就是轉行找新的可以切入的市場,而不是像現在一些產業衰退了關店只會哀哀叫政府要補助。我覺得他很清楚一件事情是時勢造英雄:你在對的時間、做對的產業,即使做的不怎樣、甚至亂做都能賺;你打錯了市場,不管你的商品再怎麼優,都會做不起來。所以當他看到這個市場的趨向已經開始要走向低毛利時,他就毅然決然的轉做別的。

因為他這樣的經歷,所以他給業主的建議不會只是「做個好看的網站」,而是會輔導業主如何做一個「可以做好生意」的網站。他輔導過的案例中很多都是他建議業主可以怎樣去改良、重新包裝產品,讓產品可以打入一個能夠賺錢的市場。

我自己是設計網站的人,相對來說就也很容易落入「只想做一個好看網站」的迷思中。但一個能賺錢的網站,他不一定需要好看漂亮,但他絕對需要資訊清晰、容易查找。「好看」的目的應該是建立在讓這個過程更順暢,而不只是「好看」。

但是要做到把適當的資訊放在適當的地方,有時候反而要跳脫出一般設計網頁的角度。要反過來從「這些從廣告、關鍵字進來的人他想看到什麼」的角度去想。

另外,要靠網站賺錢,重點不是只有網站。網站有網站應該要達到的KPI,但是當網站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他必須配合內部適合的處理,才能真的讓錢入袋。例如當網站做到每個月可以有很多電話來詢問,那這個網站本身的目的就已經達成了。但是如何讓這些來詢問的電話能夠真正的達到成交,這個就已經是接電話的人、公司內部員工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這個就不是網站能夠做到的。每個階段,在不同的工作流程中都有不同的KPI,必須要意識到,可以靠網站賺錢不等於網站萬能。

我本來在報的時候還想說第一部曲我應該比較不需要去,但聽完真的點出很多我以前在規劃網站的盲點。也點出我過去在某些公司經營網站時遇到的一些困境,以及那種困境應該要有的解決方式(或該說思考方向)。非常棒的一門課。

我只能說聽了真的感觸很多。有個同學說他的同事上完,說這課很淺,結論還是做廣告就好。我說其實老師講的滿有深度的。但我想有些知識是這樣,你沒有自己直接去接觸過、遇過那樣的困境,其實你很難體會那些知識的價值在哪。如果不是我過去的工作經歷、如果我現在是應屆畢業生網頁設計新手,那也許我聽這門課的感覺就會像那個同學的同事一樣。

那種很強烈的感覺是,這已經不是只是「行銷」了,而是有本領去提供真正有用建議的「顧問」,這等級真的是差很遠很遠啊….

如果你問我這課適合誰聽,我會說這適合能夠做決策的人聽。所以想要網路創業的、想規劃一個可以賺錢的網站的人,都應該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