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臉書看到這篇,覺得有點感嘆。
前幾天代書打來,提醒我一些關於稅務的問題要打電話去地方稅捐稽徵處詢問。也順便詢問之前有談到的一些事,我就有稍微講一下狀況。然後她特別提到說: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但最近社會風氣跟以前不一樣了,如果你以後找工班做事,記得一定要結案檢查好才付清最後的款項。
在那個瞬間,我其實想到的是另外一個以前曾經合作多年的客戶,是一個第二代小老闆(但他大我幾歲),他一兩年前也說過很類似的話。
然後這半年的家庭聚餐,姐姐會聊到他班上有些特殊學生的狀況。
然後今天看到這篇。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其實比較想問的是,下一代他們到底是受了怎樣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才會變成這個樣子?我一直覺得,小孩子的性格或是作事方式,其實是教育的總和,而其中其實家庭教育很重要。
最早以前的教育是家長會讓教育權大部分讓度給學校教育,而且也不過問太多。漸漸的家長對教育有比較多的意見,到現在則是多了很多干涉。但如果是好的干涉也就算了,但往往好像也不是好的干涉,家長教的不好但也不願正視自己家庭教育有問題,而且這跟所謂學歷與社經地位完全沒關係,從姐姐那裡聽到的案例,社經地位至少七成都是中上甚至頂的。但這些家長又特愛干涉學校教育要他們不准這樣不准那樣(相較之下社經地位比較弱的反而較少做太多的干涉)。結果變成小孩的教育有很大一塊可以說是品德教育的部分反而因此成了一個奇怪的真空狀態。
這個社會互信空間變得越來越小,我總覺得不會是那麼單純只是什麼「一代不如一代」的問題,而是到底上一代是怎麼教育出下一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