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幾本翻譯的很不順暢的書之後,現在看到翻譯的很流暢的書都會心存感謝:p
本來寫在anobii,不過寫完發現寫好長喔,部落格順便放一下好了:p
################################################
雖然這本書在講聾啞族群與手語,但是從裡面手語的發展歷史,卻意外的看到人類語言的演進,以及語言在文化裡的地位。書裡面提到在聾人專門學校內聾人透過手語溝通,因此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聾人文化,聾人在這個體系內會感覺到親近,有認同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把聾人視為一種「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上當使用手語溝通被阻隔、也就是聾人的母語被剝奪時,後續接著必然是聾人文化的毀滅殆盡。
這讓我想到原住民文化式微,跟早期漢人剝奪他們使用母語的權力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族群失去母語時,原本建立在這母語之下的文化,會因為失去解釋這種文化的權力,因此慢慢消失。
語言除了用來溝通,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內在思考。書裡也舉了很多聾人小時候沒有學會手語,或是任何形式的母語,以至於造成無法做深度思考(例如無法了解什麼是問句、只了解指涉具象事物的直述句、對抽象事物理解有限)的例子。這可以拿來反思現在的教育制度,如果沒有辦法學好母語,他所造成的直接傷害是會限制住思考範圍,沒有辦法從具象思考進入到抽象思考。當無法進入抽想思考時,在溝通上也會同時出現障礙。
書裡也提到,在歷史上只要聾啞學校希望能夠進行雙語(口語+手語)教學,並且重點多放在口語,手語只是輔助時,通常那個時期的聾人下場都很淒慘。因為對他們來說,口語不是直覺的語言,手語才是。教導聾人口語通常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且成效不彰。
對聾人來說,可以視覺閱讀的手語是最直接的溝通方法,也是最直覺的。因此要他們同時「學習第二語言」,並且過度強調口語優於手語,對他們只是個災難。結果造成聾人的溝通能力受限,進而限制了他們在學習與工作上的發展。
當然,由於聾人聽不到的特質,在學習第二語言遇到的困境就顯得特別明顯。但對照台灣現行的語言教育,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像是現在的小朋友相較於以前的小朋友,對說英文這件事情的接受度比較高、也比較願意開口說(雙語教育所致),但是在本國語的作文能力上,卻非常的差(過度強調第二語)。
從這個角度思考,雙語教育的重點應該著重在「啟發學習第二語的動機」,但絕不該是否定母語學習、過度強調外國語言。
################################################
其他心得:看完會很想學手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