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這部片會很快就下檔,結果意外的現在還有在上演。老媽還跑去看了兩次(剛好是她喜歡的類型吧…),因為之前本來就有預計想看,所以就找了宅窟的人跑去看啦~
真要說缺點當然是有很多可以檢討,像是剪接的不太順、配樂聽到疑似不太合調性的古典音樂、同樣的背景旋律一用再用、戰爭場面都只有輕描淡寫的帶過等等…要拿好萊塢電影的場面來比較,這部片的評分就不可能太高。
但是就劇情與故事性來說,這部片子的鋪陳方式是不錯的。加上我這個人以前念歷史的時候都是念中國史,對台灣史相當的不熟悉,只有前陣子去看過歷史博物館的百年紀念展的時候,才對1895的背景稍微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會想到之前看的展覽進而做對照,算是藉這個機會去看一些以前歷史課本上沒有詳細描述過的東西。
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橋段是當吳湯興跟徐驥、姜紹祖一起開會,外面有人進來說補充的糧草不夠,於是姜紹祖衝了出去。這時候徐驥問起湯興是否想起了什麼,湯興說了這麼一段話:「我永遠都記得在我小時候,父親離開回唐山的那一幕,他頭也不回的就這麼走了。對他們來說這裡不是他們的家鄉,而我們卻還是得寫信給他們,求他們給一點糧、給一點藥」
我還記得國中的時候,為了背地理為了交作業,拿著描圖紙瞄著老母雞上的鐵路、首都。我們從國中到高中讀了六年的歷史。對於台灣這塊土地、這塊我從小長大的土地的了解卻寥寥無幾。原來,在這塊土地上,也曾經發生壯闊如史詩般的抗戰故事。如果真要說什麼感想,我想這部片子想要描述的最大重點就是「認同」吧!對於一塊土地的認同、一個國家的認同、在從小建立的認同中破滅、進而由自身建立起最原始的來自捍衛家鄉的認同。這些「認同」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我的認同又是什麼呢?
PS.進電影院實在不能喝太多水啊….這部電影之前我就聽過說沒有大場面,原本想說應該不會太久,結果比我預期中的長,最後半個小時一直想衝去廁所才是最大的敗筆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