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侄子大概每兩週都會回來一次,過年就更不用說了,每次來每次都不太一樣。觀察小朋友的學習模式真的是很有趣的事。
人只要開始有「背景知識」的時候,學東西就會傾向要「理解」才比較容易「學會」。例如以前學數學,我很喜歡看老師推導公式,自己懂了也推的出來,就會很有成就感。這種學習方式是建立在「理解」上。
但小朋友一出生,都是空白,無所謂背景知識。對他來說,什麼都是新的。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學再說。先把表象學起來,大一點才慢慢轉成理解。
所以你對小朋友做動作,他都會有學你動作的傾向。老哥說看小朋友學東西,跟以前lab做實驗的感覺很像,會有實驗組跟對照組,他會對照你做的,自己也做一次。然後觀察他做了這個東做之後,你有什麼反應。他也會觀察他做了這件事情之後,有什麼變化。
於是發現弦用撥的會有聲音,他就會試著繼續多做撥的動作。發現用壓的鋼琴會有聲音,他就會試著繼續壓。看到大人用五指按琴鍵彈琴,就會想學大人一個指頭放一個琴鍵的動作(但手太小XD)
樂器對小朋友來說,是很有趣的玩具。難怪會有小朋友有聲書的設計。然後他現在很喜歡玩線頭、衣服上的標籤,昨天出去玩把他放在室外木頭桌上,結果他沒爬,反而一直看木頭桌上的螺絲小圓孔,一直去摳。我就在想,這是不是一種人類原始的生存本能?覺得洞的地方可能有食物這類的,所以會想去摳摳看?
雙胞胎外甥最近是學講話的階段,外甥女很會講,會複述堂姊說的話。我不禁在想,在他這個年紀,應該還不是那麼了解他講出來的話的意義是什麼吧?想到老媽說我小時候會學哥哥,要睡覺就會說「明天早上叫我起床」,不管是睡早覺、午覺、晚覺一律都會先說這句XD,然後等有一天我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就不會在晚覺以外的時間這樣講了。「模仿→理解→修正」大概就是這樣的過程吧。所以身教大於言教,不是沒道理的。因為人都是在懂之前就先把行為學起來。
總之看小朋友學東西的感覺,真的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