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講師沒有用無痕視窗解說不專業嗎?

好幾天前看到幾個創業網紅在嗆用關鍵字看排名沒用無痕視窗,中間問朋友才知道他們在嗆誰,又聽到一些事,只覺得商場啊人性啊…

總之針對無痕視窗的問題想講幾件事:

  1. 自己在檢查SEO操作成效的時候,確實要用無痕視窗來檢查。
  2. 上課或講座的場合提到操作成效,要開畫面做說明的時候,用不用無痕視窗其實沒差。

自己操作要用無痕視窗檢查的原因,是因為真的在做追蹤的,定期都要做,做追蹤也一定是用自己的電腦,如果自己曾經查過相關關鍵字也有做點擊過,那自己電腦查到的排名就有很大可能會跟別人查到的不同,那又不可能每次檢查都要清除一次cookie跟登出帳號,所以都會直接用無痕視窗,這樣查出來的排名才會準。

而乍看之下2跟1好像相衝,但我會這樣說的原因很簡單:

  1. 有時候講課用的不一定是自己的電腦,在這種狀況下沒開無痕本來就也沒差。因為講課的電腦有很大機率不會是查過自己操作的那些關鍵字,那沒開無痕基本上查詢的結果差異不會太大。
  2.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用的是自己電腦,如果不是排名真的有操作上去,底下學生自己用自己電腦一查也就露餡了。就是有自信知道是有操作上去,也不怕學生自己驗證,所以用不用無痕就根本沒差。

但是如果不懂或是懂一點點,可能看這樣寫好像很厲害,以為這樣的說法是什麼大發現。而我只覺得抓著一個在不同情境下可有可無的技術小辮子說那些,那也不過代表能力也就那樣而已。

一個關於決定要不要做手機網站的故事

這是發生在我前前公司的事,一開始進去的前半年我們做了一個新的購物站(做好大概是2013年),到了隔年2014年又決定要多做手機版,當時做法是用大小網的方式做。然要來說的就是為什麼當時決定要做手機版,又為什麼是選擇大小網的做法。

雖然iphone第一代在2007年就上市了,但至少就我個人,有網站要做手機版的概念要到2013年,真的開始認真學怎麼做RWD網站,也已經是2015年的事。在2014年以前,我做的網站都只有桌機版,沒有手機版,也沒有RWD,那時候甚至也還沒有什麼前後端工程師的區隔。當然我開始接觸RWD的技術時,已經算很晚了,台灣大概2012年開始就有一些RWD的站,那時候國外RWD已經算顯學了,但當時在台灣並不算普遍。

當時公司的購物網站是從2012年開始規劃開工,2013年完成,那時候網站來自手機的流量並不算到很多。加上我陸續也有去聽一些講座,有些大企業走的比較前面已經有做手機版了,普遍聽到都是手機版的轉單率很低,低到行銷人員都懷疑在這裡施力到底對不對。所以一直覺得還沒有做手機版網站的必要,畢竟人力有限。但是就在2014年後,手機版的流量逐年快速上升,半年前可能還只有不到1成,半年後已經2成快3成,而且看起來還在持續升高中。看這態勢變成就算轉單率還拉不起來,手機版勢必都要做,只是何時做跟怎麼做的問題。

會選擇大小網的做法有幾個原因:
1.大網才經營不到一年,現在就打掉似乎也有點浪費
2.桌機原本可以看的範圍就比較大,還是希望塞多一點資訊
3.我當時還不會RWD網站的做法

所以後來就做了大小網。當然等我後來離職然後網站被收掉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要說的是,一個公司如果他現在才要做網站,那直接說服他們做RWD基本上可以說沒有懸念。但如果他有一個舊的網站,改版不只是技術問題,有時候會大大牽扯到公司內部政治角力(我當時算是沒有,但我也有聽說朋友的公司有這樣的狀況)。還有改版真的有利嗎?(就像我前面寫的,手機版的轉單率很低)這些都想清楚了,才有可能來看怎麼改版。

特別是「改版真的有利嗎?」這點要說服老闆的時候,完全不能只靠膝反射的直覺。你必須得拿相關證據去證明我們現在應該要切入。畢竟站在老闆的立場,就是要他現在拿一筆錢來做新網站,而大部分的老闆都還是會有「網站明明還可以用,為什麼要改?」的想法,你如果站在他們的年紀跟要面對的問題去看,他們會這樣想其實也很自然。

我想要做定期定額線上金流收款,可以怎麼做?

會想整理這篇的原因是截至今天,已經聽過兩個工程師跟一個客戶提到朋友說用其他金流抽成比較低,然後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建議用Backme 貝殼集器。加上更之前幫公司評估還有最早跟朋友說明過國會調查兵團選擇貝殼的原因。我大概講一樣的東西講過五次了,想一想還是整理成文章以後比較省事一點。

Q1.要做定期定額收款,有哪些方法?

  1. 使用有定期定額收款的募資平台。例如playpress、嘖嘖。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系統。上去用就好,但一定要在平台上用。
  2. 使用Backme 貝殼集器。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系統,但不是做成平台,所以前台網頁要自己做。
  3. 申請金流服務,例如綠界、智付通這類的,然後自己請工程師寫程式接他們的API。這些金流服務定期定額的部分沒有作成訂單管理系統,只有單筆的才有。所以用他們做定期定額一定要自己接API。

Q2.他們的成本有什麼差異?

  1. 募資平台:平台抽成,官方QA資料中,playpress是20%。嘖嘖是8%。有沒有異動調整請自行跟平台確認。
  2. 貝殼集器:之前介紹公司接是3.5%。現在有沒有變不知道。
  3. 金流服務:每家狀況不一,綠界依照支付方式不同是1~2.75%。智付通1~2.8%。但是請搭配Q1一起服用。

Q3.看起來用金流服務最便宜啊,你介紹貝殼集器是有收人家介紹費抽成嗎?

沒有。我不但沒收他們一毛錢,還常常在用他們系統回報遇到的bug請他們修。所以Q2我有寫請搭配Q1來看。這裡提到的1~2.7%,純粹是指你的交易金額這些要給金流廠商。
但是目前這些金流平台的「後台」,都只有提供「非定期定額,單筆下單」的訂單管理系統。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的金流需求是「單筆下單」。那我絕對不會介紹你使用貝殼集器,而會直接建議你使用綠界。

如果你今天要使用「定期定額,信用卡扣款」。而且「你沒有工程師 / 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寫系統接API做自己的定期定額專案管理、會員管理、訂單管理系統」。那現在現成可以選擇的系統只有兩種。就是募資平台,或是貝殼集器。

但如果你想要在自己的網站上面放定期定額下單連結,而不要跳去募資平台。而且「你沒有工程師 / 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寫系統接API做自己的定期定額專案管理、會員管理、訂單管理系統」。那就只有貝殼集器可以選。

Q4.你為什麼要一直強調沒有工程師跟沒有足夠的錢這件事?

因為開頭我寫到有兩個工程師不解我這樣建議。這兩個工程師一個是本身就做電商網站,金流也是他負責接。一個是做IT顧問。結果他們也不解我這樣建議的原因。老實說客戶不解我可以理解,工程師不解我其實感到很挫敗….

不管工程師也好客戶也好,他們會不解的原因是他們只就金流本身的的成本去評估哪個便宜。

但我接案的客戶都是小客戶,一個客製化網站做個二十來萬對他們來說就算很貴很貴很貴了。但自己接金流api,意思是要連帶連前台的會員下單流程,會員查詢訂單流程,後台的訂單管理,跟定期定額專案與募資物管理整個系統都要做下去,才能做到「自己接定期定額」這件事。這整個系統我要做的話,至少要再加收十幾二十萬。

接下來我們就來算一下數學。如果你一個月的定期定額營業額可以到20萬(相信我,定期定額可以做到這金額很高很難,可以直接去嘖嘖看。)。貝殼集器收3.5%的費用。
等於一個月你要給貝殼7000元。

如果系統開發成本我就用20萬來算,一個月7000元,要攤約29個月,也就是2年5個月。所以你如果自己開發,你一個月定期定額要超過到20萬,才可能在2年內攤完系統開發成本。而且這只是純粹系統開發成本,還不算維護網站系統需要的額外費用。這裡要強調的是,成本不能「只看金流本身」。要把開發系統的成本一起算進去。

所以,如果你的定期定額很明顯一個月未達20萬,又希望自己網站上可以接定期定額,接貝殼集器反而會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在外面其他網站,例如kkbox那種定期定額扣款的,就都屬於自己公司服務直接去接金流api的。

Q5.可是我看有的非營利組織他們用智付通可以做到定期定額耶?

那是因為他們是「非營利組織」。智付通的捐款只適用於「需符合公益勸募條例、國庫法、政治獻金法、私立學校法、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核可之受捐單位。」。所以如果你是營利單位,他不會給你申請使用。

Q6.我是個人,我可以做定期定額嗎?

如果個人要做定期定額,就只能選擇去募資平台了。因為接貝殼的系統是要公司對公司正式簽約。

商品行銷與社會議題行銷差異比較

寫這篇緣由是昨天跟朋友線上聊到商品行銷跟議題行銷有很大的不同。朋友提到他覺得議題行銷可以分三個層次:宣傳式,打太極式,攻擊式。我覺得他說的很到位。然後今天早上起床腦袋突然跑出來很多東西,所以想先紀錄下來。這些內容也算是這幾年我用自己做過的商品行銷跟議題行銷的角度來做的分析。標題特別寫社會議題是因為這是我這幾年碰的東西,其他非社會議題的東西可能就未必適用這樣的分析。

商品 vs. 社會議題的差異

出發點

  • 商品:
    市場上有某個已存在的需求痛點。商品是解決這個需求痛點的方法。有時候需求痛點是很清晰的,這常見於早期物質還沒那麼豐富的時候,有很多「豐富」的空間。例如吃的更好,吃得更營養這類的。有時候需求痛點是模糊的,例如智慧型手機,他最大打破的是上網的空間不再局限於桌機電腦前。但這個需求痛點是模糊的,比較像是如果沒有人提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方便,但一旦有可以符合這個需求的商品,大家都會被吸過去用。所以商品的出發點是「符合某種實質利益的需求」
  • 議題:
    議題的產生通常來自於權利的被侵害或是既有權利的不平等。例如種族議題跟婚姻平權議題來自於權利的不平等。環保議題最早出自於污染,而污染造成權利的被侵害。所以議題的出發點是「因權利傾斜而產生的抗衡」

目的

  • 商品:因為要「符合某種實質利益的需求」,所以商品要達成的目的是「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實現時間點是「當下」。
  • 議題:因為是「因權利傾斜而產生的抗衡」,所以議題要達成的目的是「為了防範未然,我自己遇到希望以後別人不要再遇到」。實現時間點是「未來」。

可理解性

  • 商品:需要理解的面向不外乎商品可以解決什麼需求。商品的「結論」在理解上比較直觀,簡單易懂。
  • 議題:需要理解的是整體的脈絡跟影響。議題的「結論」在理解上比較間接,複雜難懂。

推廣流程與目標

  • 商品:先想好一個的商品(解方),然後直接推廣銷售這個商品(解方)。
  • 議題:先尋求更多人對議題的認同,讓這些人願意共同討論凝聚可能的解法,再去推動政府執行。

所以會衍生的問題:商品行銷的方式適用於議題行銷嗎?那要先看商品行銷有哪些條件,我大概歸納有這幾個點:

  • 目標具體
  • 頻率足夠

議題行銷最難的就是怎麼讓目標具體。因為前面其實在尋求認同跟凝聚共識的時候,都不像賣商品一樣有很多具體的目標,例如商品一定要賣多少份,營業額要有多少。你要怎麼衡量什麼叫做「成功的尋求認同」?而尋求認同的過程常常像是苦行僧,要不斷的用言語去說服訴說,必須要來回折衝討論。這些都是做商品行銷的時候比較不需要處理的那麼多的事。

所以目前比較可以成功地把商品行銷那套應用在議題行銷上的「時間點」。通常都在於有「明確行動」的時候。例如婚姻平權的「平權公投」。或是平權公投送件後的「三不二好」的投票訴求。因為這時候的行動已經變得很「具體」,所以就可以用重複曝光的方式在這段時間出現的頻率足夠到讓大家開始有印象且知道要幹嘛的程度。

那在目標不夠具體的時候要怎麼辦?我覺得不管是什麼行銷,「頻率足夠」都是必備的。所以常態性的訊息發表是必須的。然後這就會扣回朋友分析的議題行銷分三類:宣傳式,打太極式,攻擊式。

  • 宣傳式:主要是前期的「宣導」。讓還不知道這個議題的人先「知道」。這部分的重點在於如何把議題的「重點內容」切割成容易理解的片段,然後製作成容易理解的內容以達成散佈與知識普及的目的。
  • 攻擊式:讓已經「知道」的人進一步瞭解,並產生「行動」的意志。進而凝聚足夠的民意產生足夠的壓力對政策施壓。這時候要帶領大家對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討論對話,這段比宣傳式要更長的時間,且更不容易做出成效。
  • 打太極式:常見於民意代表跟地方首長。簡單來說就是「轉移大家的注意力」,如果大家都在談A議題而A議題對我不利,我就嘗試用B議題轉移大家注意力,不要再去注意A。

然後我不知道要怎麼結尾,所以就先這樣XD

不會寫程式,如何在自己部落格或網站掛贊助連結與收款?(二):如何取得金流收款網址?

前情提要:不會寫程式,如何在自己部落格或網站掛贊助連結與收款?(一):個人金流收款申請比較

這篇來寫當你已經申請好金流,那要怎麼取得收款連結。因為我個人推薦使用綠界,所以先來寫綠界,不過綠界跟歐付寶UI基本上幾乎長得一模模一樣樣(連html都同一套),所以歐付寶的操作基本上可以完全比照綠界,就不重複寫。後面才另外補上PayNow給大家參考。至於智付通因為設定就複雜的比較多,比較適合開店賣多樣商品結合物流使用,這裡就不特別介紹。

綠界 (歐付寶相同)

登入後,選擇「我要收款 > 實況主收款設定」,在這個畫面就可以看到一個「贊助收款網址」

第一次使用的時候要在這個介面往下拉,把收款網址狀態設定成「開啟」,直播網址不是必填,所以如果你要放在部落格或自己的文章贊助這欄就可以跳過,收款方式可以直接勾全選。只是綠界一開始帳號申請好時只會開通非信用卡收款的部分,信用卡收款需要等審核通過才會自動開啟。填完之後按儲存。

儲存完以後往上拉,把「贊助收款網址」拷貝下來,貼到你希望別人贊助你的文章裡面,也可以把連結設定在文字上,就好囉!他也有提供 QRcode 的圖,也就是你可以給別人用手機掃這個 QRcode 就會導向付款連結。

也有提供包含圖片按鈕的網頁原始碼,如果你的網頁可以切換到原始碼模式,就可以拷貝貼過去,效果像這樣

如果自己嫌他的圖片用 QRcode 當按鈕連結不好看,就自己做圖,再把連結設定在圖片上即可。

像我的綠界收款網址就是這個,可以自己點進去看畫面。這是最簡單的設定方式。這個網址基本上就是提供贊助者自由樂捐,他們可以自己填寫要贊助多少費用。

你可能會說,啊我不是實況主啊。因為現在線上贊助大宗主要是實況主居多,所以站在金流的角度這樣標示可以讓他的主要客群最快得找到要找的功能。但基本上如果是作家部落格文章的贊助連結也適用就對了。

那如果是想要在部落格賣商品,有固定定價的那種,可以採用左邊的快速收款跟一址付,他們的操作邏輯都是「建立連結 > 取得連結」,跟實況主收款的差異在於實況主收款連結就只有一個,所以不需要另外建立。而有定價的就需要自己新增連結(意思也就是說連結可以新增多個)。快速收款跟一址付兩者差異如下。

  • 快速收款:一個商品設定一個連結,多個商品就要新增多個連結。
  • 一址付:像小型賣場,可以直接設定多個商品,選完一次結帳。

因為這不是這篇的重點,就不截圖說明設定方式囉!

PayNow

登入後點選「賣家功能 > POWERPAYNOW付款」

進去的那個畫面就是信用卡付款畫面,所以就請自行把這個畫面的網址拷貝下來囉!

但我沒用PayNow的原因是這裡,這裡的商店名稱不能改,會直接顯示你的本名。而且他只有信用卡收款,反而沒有 ATM 跟超商付款的選擇。

如果不介意名字顯示出來,只想要信用卡收款的話,PayNow就是首選,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龜毛,想自己定義商店名稱,也希望收款方式可以多樣一點,那綠界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不會寫程式,如何在自己部落格或網站掛贊助連結與收款?(一):個人金流收款申請比較

因為看到很多寫文章的朋友有這類的需求,然後有些是去一些募資平台,例如 SOSreader 這類的。當然這些平台他們可能有其他額外的功能,不過如果你單純只是想要提供方便的贊助跟收款,假設你自己本身有在使用任何一種部落格系統甚至臉書,其實就可以自己申請個人金流,自己掛連結。有沒有真的願意贊助那是另外一回事,這個就各憑本事了,我這裡單純寫怎麼申請、去哪裡申請,跟怎麼掛到網站上。

要做這件事需要先完成幾個前提

  1. 你有自己的網站,而且你可以在內容自己張貼自訂內容。例如部落格,臉書,medium,youtube 這些都行
  2. 你必須先申請好個人金流,然後把申請好的金流連結掛在自己網站上就完成囉。

1的部分我這裡就不寫啦,反正你總不能說根本沒經營內容就要人家贊助你吧。所以從2的部分寫起。

比較詳細的金流比較可以直接參考這篇:台灣的線上金流怎麼選(這個站有滿多寶的,文章內容都很扎實。不過我不敢說毫無技術背景的人是否看得懂,總之可以去挖寶。)

根據上面那篇文章,我這裡簡單下個結論,如果你是「個人」不是「公司」,所謂不是公司就是你沒有去登記商行,也沒有登記有限公司,你沒有統編,這個叫做不是公司。所以像沒有登記公司的個人 youtuber 都算這類。單純個人的收款,那適合選擇的金流大概需要符合幾個條件:

  1. 註冊不用收費
  2. 有入帳才抽手續費
  3. 申請時不需要填寫營業登記資料

根據這些條件篩選,大概可以選的有幾個:

  1. 綠界
  2. 歐付寶
  3. 智付通
  4. PayNow

這四個我都去申請過一次,然後收款方式我整理成這三種:ATM(網路ATM或實體ATM我一律都算ATM),超商付款,信用卡。

然後這裡針對他們有直接提供「線上收款連結」的收款方式(不用程式api去介接,直接金流商本身就提供線上收款設定管理的意思),比較如下

  • 可以當天申請就開啟部分收款的有:綠界、PayNow、智付通
  • 當天開啟線上付款連結提供的收款方式有
    • ATM、超商付款:綠界、智付通
    • 信用卡:PayNow
  • 個人(非公司)可申請信用卡收款:綠界、歐付寶、PayNow
  • 可以開多個收款連結(給不同商品使用):綠界、智付通、歐付寶
  • 可開多個店家閘道(店家名稱 / 網站不同):智付通
  • 可另外自定店鋪名稱,不用個人真實姓名:綠界、智付通、歐付寶

如果要申請信用卡收款,必須通過身分認證,要填寫出生年月以及證照換發日期等資訊。所以假如希望開通信用卡收款,身份證影本要準備一下才好查資料。不用上傳身分證影本,是直接線上輸入相關資料就可以做線上身份驗證。這裡不同的金流狀況不太一樣,紀錄一下:

  • 綠界:需要上傳身分證影本,但審核一天就有結果。
  • 歐付寶:不需要上傳身分證影本,輸入相關資料即可,但要等三天才會審核通過。
  • PayNow:不需要上傳身分證影本,輸入相關資料即可,立即可開通。

申請好金流後,在金流平台取得收款連結後,只要把連結掛在自己的網站上,如果要好看一點就設計個圖片當作按鈕,把連結設定在圖片上,就可以開始線上收款囉!

關於怎麼取得收款連結,我後面再另外寫一篇,因為不同間金流的設定方式略有差異。那上述四家我會推薦哪一家?以這幾天申請下來的感覺,我是覺得綠界的流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點,而且通過認證的速度比較快,然後他有一個直播贊助的快速連結(其實不是直播主也能用啦,但我想他主打直播打賞所以才特別這樣寫)很方便,所以我自己掛也是掛綠界。目前因為正在等待信用卡收款申請是否通過,下一篇我等通過再來寫啦。

***********

話說除了payNow,其他三家的後台都長得有夠像…..但非常微妙的是因為步驟跟步驟之間的連結,綠界的申請起來流程相對比其他的順暢得多。

 

新的社群媒體 Mastodon 試玩:在 Android 與 iOS 使用 app 玩 Mastodon

服務介紹可以直接看這篇「社群網站 Twitter 不可小覷的挑戰者:去中心化的 Mastodon」,就不贅述啦。

可能是我用習慣了 twitter 跟 FB 這類的網頁介面,一開始用 Mastodon 其實還真有點不習慣。不過桌機本來就比較容易呈現多資訊,所以他切多欄的方式其實在桌機上算是方便的。

這篇主要是要來簡單分享用 app 玩 Mastodon。我用的是這兩個軟體:Android 上使用 Tusky for Mastodon, 蘋果系列 iOS 上則下載 Tootdon for Mastodon
兩者畫面如下:

Tusky for Mastodon:風格比較接近 Mastodon 網站原本的風格,深黑藍色

Tootdon for Mastodon:顏色是很可愛的藍綠色。

使用介面我覺得差異不大,社群媒體 app 的 UI 跟操作邏輯大致就是長那副德性。不過 Tootdon 跟 Tusky 在顯示上有一個小小的差異,貼圖的話 Tootdon 顯示的是方形,我原本以為圖片被裁切了,像 IG 那樣被裁切成方形,不過切換到 web 介面看才發現其實沒有,Tusky 則是顯示正常的尺寸,跟 web 介面是一致的。

其實現在社群媒體都會被我以使用方式不同做切割。例如 twitter 是樹洞,所以很少用。 FB 是資訊流&通訊錄,各種朋友網友同事都有用,比較接近各種社會議題訊息或工作資訊分享。 IG 很偶爾才用,單純只是為了觀察那裡的生態。現在多一個 Mastodon ,我可能會暫時把 FB 上比較生活但可以公開的東西搬去 Mastodon 也分享吧。

目前想到唯一會願意常用的原因是:因為可以貼連結,似乎可以拿來經營網站外連?用這個不知道對 google 來說會不會列入社交訊號呢?現在可能不一定,但未來很難說,似乎可以經營看看喔

******

4/7心得補充

這幾天比較常用,整理一下兩個軟體的操作差異,比較明顯的部分在po東西跟傳照片的時候。 Tusky 傳照片的時候會顯示上傳進度, Tootdon 則完全不會,有一天我傳四張照片在 Tootdon 上就是選完畫面就顯示,但是按送出後,就在完全不知道送出成功還失敗的幾秒鐘過去後,就跳出圖片上傳失敗的訊息,而且哪張上傳失敗完全搞不清楚。而 Tusky 則是一張一張上傳,上傳的時候都會顯示一個圓圈,上傳成功時訊息內也會出現一個圖片網址表示已經上傳成功(實際 po 文出去可以把圖片網址刪掉,不會影響圖片本身)。就使用動作的立即回饋性來說 Tusky 比 Tootdon 要好得多。

使用 Youtube 盈利,需注意的 google adsense 帳戶問題

大概是這半年,因為經手過三個 Youtube 頻道(以下簡稱 YT )的營利設定,其中一個順利拿到費用,但另外兩個遇到一些狀況,我原本以為中間有兩個有問題被我搞壞了。後來有去google adsense英文論壇問過,最近交叉比對,確認之前的盈利是拿不回來了,在這裡一起整理起來做個紀錄。

YT 營利剛打開的時候,由於他一定要連結一個 adsense id,YT 盈利才會開始累積,所以系統會自動給一個編號,也就是 adsense id。但是這個 adsense id 是獨立的,還不屬於任何一個adsense account,必須要用 gmail 去開通一個 adsense account,讓他跟這個 adsense id 正式綁定。當 adsense id 正式跟 adsense account 連結的那一刻起,YT盈利的數字才真正的「貨幣化」,也就是變成可以拿到的錢。

而他的規則是綁定的那刻起,當月的費用才開始「貨幣化」。例如假設是2018年1月才綁定,那只有1月的費用才會進入這個 adsense account 開始做計算。在2017年12月跟之前即使已經有累積營利,也無法算入 adsense account 。

我經手的三個 YT 頻道,其中一個我一直以為有拿到更早以前的收益,後來仔細核對了 YT 那裡的報表,跟 adsense account 的入帳,才確認是我誤會了。那一個頻道是2017年11月開始綁定 adsense account ,然後我去核對了 YT 的收益跟該 adsense account 紀錄的收益,是一致的,入帳就是從11月開始計算。然後其實我們那個頻道在 YT 的紀錄,是10月就有幾十美元的收益,但當時因為我還沒有設定綁定 adsense account ,所以10月的費用其實也是拿不到的,也無法累積到11月。那個頻道當時是因為一些原因,所以剛好10~12月這段時間流量爆衝,更之前都沒有流量,所以也讓我誤會以為以前的費用都有算進 adsense account ,但實際看報表確認是沒有。

但這個問題我會歸結於是 google 在 YT 那裡的營利設定開啟後,以前的步驟在這塊沒有寫得很清楚。所以很多人開完不知道還要再去開一個 adsense account ,導致沒開。所以即使 YT 那裡看到有累積,但當時沒開好 adsense account 就無法轉換成實際貨幣的計算。現在有略為寫的比以前清楚,但我個人懷疑有多少人能搞得清楚 adsense id 跟 adsense account 的不同。更不要說因為一個 adsense account 只能綁訂一個 adsense id ,所以非常容易有誤會。

簡單來說,如果你要使用 Youtube 盈利 ,請記得開通後一定要從 YT 的營利頁面中「連結的 AdSense 帳戶」,進去後,按一下「變更」,或是透過「AdSense 設定」去正式啟動 adsense account 。你要可以正式登入 adsense account ,且確認開通成功,你的 YT 盈利才能正式「貨幣化」,未來才能真的收到錢,期間累積的收益才能真的算進去。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四):關鍵字廣告之操作演進與yahoo關鍵字廣告

前情提要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一):前言與背景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二):工作盤點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三):粉絲團與網站活動 & 電子報行銷

在我跟 Ca 2013年進到公司的時候,當時網路廣告是委託外部的廣告經銷商操作。但因為網站是由 Ca 跟我獨立開發的,所以GA的相關追蹤碼可以埋得很細,像是追蹤這個訂單是從哪個來源(廣告或自然搜尋)進來的。然後搭配實際投放的廣告預算,去計算他的轉單率。後來google的部分跟經銷商停止合作後,我們就自己拉回來做。而yahoo的部分因為yahoo有針對對經銷商的保護條款,簡單來說你一個廣告帳號結束要再申請新帳號的話,中間要空三個月,不然他新帳號不會讓你過。而以純釀醬油這塊的市場,yahoo廣告不太能這樣放掉。所以後來的狀況是還是跟經銷商合作簽約,但是我們會提供要連過去的網址,文案我們也都會過一次,提出我們認為需要修正的地方,以利我們這裡追蹤成效。

這部分的操作演進大概分兩個階段:

  1. 數據混亂期:這時候只有做到用GA追蹤,但是在下廣告的部分,還不知道可以使用google builder 來替每個廣告加上不同的參數。所以在GA看到的yahoo數據實際上是自然搜尋流量+廣告流量的混合,google則是他本身就會區隔自己的自然流量跟廣告流量,所以google的部分沒有數據混亂的問題。
  2. 數據分流穩定期:知道可以使用google builder做到在GA報表中的分流統計,因此開始導入。這時候開始有能力區隔出yahoo的自然搜尋流量與廣告流量導入的轉單率差異。

其中Facebook的流量我並沒有進一步區分出自然觸及廣告觸及。原因是當時我們下廣告是針對原本牆上的訊息下,而不是另外po一則單獨的廣告。所以同一篇內容很難去區隔到底這個點擊是廣告來的還是自然觸及來的。加上FB整體導入的整體流量(自然+廣告)相較於自然搜尋的量相對原本就很低,若要再裡面再去切割成付費跟自然觸及的意義不是太大。所以我們FB導入的流量都直接統一視為付費流量。而yahoo跟google由於區隔關鍵字廣告與自然搜尋是容易的,所以後來都有分開來統計。

先講我操作的結論:以純釀醬油的市場來說。整體轉單率排名是:自然搜尋+SEO與部落客行銷 > Facebook廣告 >  yahoo關鍵字 >>>> google 關鍵字廣告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這個只適用於我操作的這個市場,這是我離開時(2016年)的狀況。別的市場有別的市場的狀況,不能一概而論,而中間操作時的誰優誰劣在經歷我們把品牌站購物站做區隔後,也曾經有很大的轉變。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我最大的心得是:「今天數字再怎麼清楚的跟你說實際狀況,如果你執意要相信你自己的詮釋跟偏見,那再多的數字也無法幫助你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我就是犯了這樣的錯,這後面提到相關數據時再詳細說明。

初期我們的網路廣告主力在yahoo關鍵字跟google關鍵字,當時已經有Facebook廣告,但還在試水溫投入的還不是很多,這裡先針對Y跟G兩家的關鍵字操作經驗來寫。

我進去的時候公司已經委託亞普達操作google關鍵字有一段時間,他們的收費方式是廣告總金額加上一個成數,我印象是10%~15%左右,詳細數字已經記不清楚了。他們提供的服務就是幫你挑關鍵字,寫廣告文案,指定 landing page,然後投放廣告。當時有要求每個月根據我們的活動出一份上述內容的規劃報表給我們,如果我們覺得有要修正的就直接反應。當時跟廣告經銷商合作的時候一個月投入google關鍵字廣告的費用每月約 45000 上下。後來這部分我們決定拉回來自己做,考慮資源上的分配,我們把google關鍵字調整到20000以下。這個表是我們操作的數據差異。

調整前(經銷商)google預算調整前

調整後(自行操作)
google預算調整後

我這裡就不秀平均每個轉單的廣告花費了,大家可以自己算。簡單來說每筆轉單廣告花費減少至少一半以上。這個時期公司品牌網站還是沿用我最早當 Ca 外包時開發的那個站,也就是品牌網站本身就有購物功能。這個時期關鍵字廣告所帶來的轉單數還算可以看。

但是在我們進去時就已經規劃要把品牌站跟購物站拆開,半年後正式把購物功能轉移到購物站後,google跟yahoo關鍵字廣告的直接轉單數就完全歸零。中間隔了15個月,第16個月yahoo關鍵字才開始有直接轉單,第17個月google關鍵字也才開始有單。而就正好到這個時候我對關鍵字廣告開始失去的耐性,於是把費用挪移去做部落客行銷。所以google關鍵字那裡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放棄沒下廣告。而yahoo因為一直都跟經銷商合作,當時操作就改成淡季時不下廣告,旺季時一次下比較大的費用。這操作是有奏效的,這是某兩個月(都是旺季)yahoo關鍵字廣告的成效。

yahoo旺旺01
yahoo旺旺02

淡季yahoo關鍵字還是會下,但預算會拉比較少一點。淡季跟旺季每筆直接轉單的平均廣告費差2~3倍都有,旺季比較便宜。

旺季的時候,直接轉單平均廣告費多寡順序是:
google 關鍵字廣告 >>>> Facebook廣告 > yahoo關鍵字

淡季的時候,直接轉單平均廣告費多寡順序是:
google 關鍵字廣告 >>>> yahoo關鍵字 > Facebook廣告

這意味著廣告操作時,「時間性」必須要列入規劃,淡季跟旺季的媒體配置會有差異。

另外從品牌購物站切割變成品牌站與購物站分兩站後,轉單率的變化過程,我對這段過程的詮釋是:對購買者來說,新的購物站就是「新的站」,所以要在這個站開始敢買東西,他就是需要適應熟悉的時間,而以我們操作的站來說,這個適應時間是15個月,也就是約一年又一季。我也許可以這樣說:即使想用舊品牌拉抬新品牌,也需要一年多的熟悉期才會讓使用者敢於下手。而關鍵字廣告與其說是拉「新客」,不如說拉的是「對這品牌已經建立起熟悉感的新客與熟客」。

而以結果論來說 yahoo在旺季的轉單是有回到原本的水平的,但google就一去不回了,即使後來開始有單,轉單成本就是居高不下,這也是後來我完全放棄google關鍵字廣告的主要原因。

從2013到2016的整體數據變化會看到的是旺季的時候平均直接轉單的廣告費大體上是差不多的,但是淡季的時候會很明顯2013年比2016年要貴上許多。這反映的應該也是關鍵字廣告整體費用變貴的趨勢。

這意味著所有廣告大致上都會有一個初期入場的紅利,時間拉得越長進入的話,因為下廣告的人變多,你的初期投入金額只會更貴不會更便宜。你必須操作出屬於你自己適合的方法跟參數,才能提高廣告效率降低平均廣告費。

下篇再來細談google關鍵字廣告的經驗。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三):粉絲團與網站活動 & 電子報行銷

前情提要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一):前言與背景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二):工作盤點

接下來我會針對我的工作細項寫分析跟心得。先從活動這塊講起。那時候我們每個月至少都會有2檔的網站活動,跟至少1檔的粉絲團活動。網站活動以促進消費跟新會員加入為主,而粉絲團活動則以促進粉絲互動為主。

所以在粉絲團上常見的活動有按讚/留言/打卡抽獎,問答抽獎,其實常態辦過幾次以後,會發現網路上會有一群固定的「抽獎達人」,他們只要知道有這類的活動就會好康道相報,然後最後會發現怎麼做活動來的都是這些人。當開始察覺這樣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也幾乎就是粉絲團停止做活動的時候。

我覺得這類的粉絲抽獎活動適合一開始網站流量跟知名度都還沒有太大的時候來做。因為在這個階段使用者沒有其他使用你們網站或加入你們粉絲團的誘因,而送東西永遠是最快收集名單的方法。但是這並不適合已經做出一定網站流量的品牌常態性的做。偶一為之還可以,每月做就過於頻繁了。所以後來我們的活動重心就比較放在網站活動上,或是即使有跟粉絲團有關的互動,也會綁需要加入網站會員。

由於我們網站是我跟 Ca 兩個人自己開發的,不是使用別人現成的架站平台或開店平台,所以網路活動相較之下可以玩的空間就大了許多。大部分的會員活動都是在幫助做銷售,例如加入會員得紅利、會員生日紅利加倍送、輸入通關密語送折價券、推薦朋友下單成功你得紅利這類的。偶爾會做純粹與會員互動送商品的小活動,像是食譜徵文投稿,不過這類活動就像在臉書上作抽獎活動一樣,常常會吸引來的也是那些抽獎達人部隊,他們會開很多的分身,而你也幾乎很難分辨他們投稿的內容是不是原創,所以後來這樣的活動做過一兩次後我們就放棄了。

倒是購物相關的活動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即使是在自家官網做活動,依舊不能期待使用者會每天來逛你家的網站,所以活動搭配宣傳就非常的重要。像我們後來定期每週都會發一次電子報,就是要利用電子報提醒跟告知使用者我們現在有哪些優惠。當然我們也知道不斷地發優惠電子報是很擾民的,所以後來電子報的內容也會放食譜資訊或是廚藝教室資訊這類的內容。透過這個方式吸引會員觀看點擊。

電子報是做電商很重要的行銷工具。如果是純粹做內容型的網站我還不敢這樣講,但如果你做電商,請一定要發會員電子報。如果是即時短殺活動,請一定要搭配簡訊通知。三竹簡訊一則不到2元,發一次也許幾千元,但只要有個幾單就回本了。現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很多,簡訊是很有用的電商行銷工具。

電子報因為是由固定人力做的,所以比較難切出投入人力成本(yahoo,google關鍵字廣告與FB則比較好計算「額外成本」),但從瀏覽數跟轉單數都可以看出他的轉會效率非常的好。下面我挑了2014年某幾個月的統計,數字來源都是GA,有兩張是淡季,兩張是旺季。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8.52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8.30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8.11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9.15

做電商一定要有基本的統計概念,才能讓數字說話或看出數字講什麼。從電子報也可以看出一件事,做任何買賣,回客都是最重要的,經營出自己的回客群絕對是經營電商最重要的課題。因為拉回客回來消費的成本一定遠遠少於新客。

今天先寫到這,下回繼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