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路看到這篇
覺得蠻有意思的。「聲量看政治」的統計數據資料來源是FB。所以他反應的政治聲量比較算是從「特定人物字詞,在FB上有多少po文、留言、分享、讚」來做統計。留言,評論,分享也都算發文一種,因為本質是「發文」,也就是說他反應的是FB內容產出的統計。
我覺得這統計很棒。因為可以拿來跟google趨勢的搜尋結果參照一件事情:內容創造與帶動主動搜尋量之間是否有關係。所以我這篇就以他這篇的日期區間(1/12~9/27)與政治人物為基礎,到google趨勢撈資料看能觀察到什麼。
柯文哲 vs 韓國瑜
由於google趨勢是相對數據,一次最多比五個字。且如果有數據偏離太多的時候,數據少的會被壓扁。所以先來看「聲量看政治」政治人物聲量最高的兩位
- 1/12是剛選完所以有一次高峰
- 6/6罷免投票,8月正式卸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有兩次明顯的井噴式高峰
所以韓國瑜這段聲量高,有很大部分應該是因為霸韓。
兩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254
韓國瑜:768
但是如果留著韓國瑜的線,其他人都不用看了。所以我把韓國瑜拿掉。然後照著「聲量看政治」的排名依次跟後面3個人做比較
柯文哲 vs 朱立倫 vs 江啟臣 vs 鄭文燦
- 整體來說柯文哲比其他三個人的搜尋量明顯要來得多
- 朱立倫的搜尋量是四個人裡面最低的
- 江啟臣的搜尋量高峰是3/7,因為當選國民黨主席,前面1/25有一波量是當時宣布要選國民黨主席。3~4月很鬧的數位諸葛選拔雖然我在同溫層FB看大家轉傳得很high,但顯然沒反應在搜尋量的變化上。反而6/8傳坐鎮高雄反霸韓跟罷韓投票後有一小波搜尋量。7/23的搜尋量則是因為李眉蓁涉論文抄襲時的發言。
- 鄭文燦搜尋量相對高點有三個,當天對應的新聞:2/25,鄭文燦取消龍德宮接駕。5/31前一天母親過世。7/4母喪告別式
- 朱立倫搜尋量相對高點有三個,當天對應的新聞:1/12總統選舉剛結束。6/6~6/11當時是罷韓前後。6/18發布「朱立倫倡議」網站,倡議打造藍軍大智庫
在「聲量看政治」中朱立倫的排名是第三。但很顯然他在臉書的「量」只存在於臉書,完全沒有反映在搜尋量上。而鄭文燦的搜尋熱點就我個人同溫層觀察,取消龍德宮接駕當時有一波新聞討論,是有一些討論熱度但我個人覺得熱度普通。但這件事卻有反映在搜尋行為上。然後他母親過世的事情我是整理這篇才發現有這個新聞。從這可以隱約感覺出臉書上同溫層會熱議的主題,跟會反映在搜尋行為的新聞間主題上的差異。
四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3092
朱立倫:458
江啟臣:941
鄭文燦:594
柯文哲 vs 郭台銘 vs 蘇貞昌 vs 林佳龍
郭台銘搜尋量相對高點有三個,當天對應的新聞:1/12總統選舉剛結束。1/22鴻海尾牙。5/26周刊爆郭台銘捐款台大癌醫跳票。然後其他人的新聞點我懶得查了XD
四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4485
郭台銘:1928
蘇貞昌:1845
林佳龍:872
郭台銘略高於蘇貞昌。蘇貞昌則是林佳龍2倍以上。這部分跟「聲量看政治」中三個人的數據分佈也是有差異的。
柯文哲 vs 賴清德 vs 馬英九 vs 侯友宜
比較有意思的是,馬英九的網路搜尋量是上述國民黨人中最高的。而且也是最會創造搜尋話題的。
四個人相對搜尋熱度數總計如下
柯文哲:4485
賴清德:1504
馬英九:2979
侯友宜:1291
綜合搜尋熱度總計比較
上述所有人的搜尋熱度,以柯文哲的4485做基準以等比例調整後。大家數值與圖表如下。跟「聲量看政治」的排序做個對照,大家可以比較一下「社群媒體聲量」跟「使用者搜尋熱度」的差異。
「聲量看政治」圖表
「使用者搜尋熱度」圖表
柯文哲:4485
韓國瑜:13561
朱立倫:664
江啟臣:1365
鄭文燦:862
郭台銘:1928
蘇貞昌:1845
林佳龍:872
賴清德:1504
馬英九:2979
侯友宜:1291
在臉書上馬英九排名很後面。但在搜尋他排第三。反而是朱立倫在臉書統計上排名第三,搜尋熱度吊車尾。然後綠營的政治人物排名也與臉書有所差異。
另外從前面搜尋凸起點可以發現,一般使用者的搜尋行為還是很受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影響。電視報比較多,或是電子媒體有些比較聳動的新聞,通常都會帶動關鍵字搜尋量。
這裡要提一件事。就是不管是從FB看聲量,還是從google趨勢看聲量。都要先有個前提認知:這些數量都無法反應「沒有出聲只是看」的人的感受,而這有時候其實才是關鍵。所以大家看網路大數據分析很精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沈默螺旋與倖存者偏誤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