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生活圈 1.0 vs. 2.0新舊方案差異

今年才想來認真用 line@ ,但今天臉書上看到這訊息實在是…先貼兩則蔡依橙寫的分析

line@ 原本的計費方案是這樣

line@ 新的計費方案是這樣

然後我自己也精算了一下。算了一個表,因為有點長貼在這則文章最後面。先說結論

1.怎樣的訂閱人數最適合使用新方案?

舊版有三個方案,最大差別是好友數上限跟能否看粉絲資料統計數據。分別是入門798元 / 進階版1888元 / 專業版5888元。

  • 如果訂閱數500人以下,每月發送訊息8則以下(總訊息次數4000)。那新方案費用都是800元。
  • 如果訂閱數1000人以下,每月發送訊息10則以下(總訊息次數9000)。那新方案費用會小於1800元。
  • 如果訂閱數3500人以下,每月發送訊息10則以下(總訊息次數35000)。那新方案費用會小於5500元。

超過上述的條件,新版費用都會比舊版貴。以前就是收月費,你訂閱人數不超過,就給你發訊息吃到飽。現在是不管訂閱人數啦,就看你發訊息總量來收費。所以反過來說他們也希望高訂閱數的 line@ 要使用分眾而非廣發的方式發訊息。

簡單來說,現在的方案只適合「訂閱數少」+「發訊息頻率低」的店家使用。但如果訂閱數多或是發訊息頻率高的,費用都會激增。

2.使用 line@ 已經有一定訂閱數的新媒體影響會最大。然後還有連鎖商家例如全家這類的。

但後者本來就要有行銷預算,他們也支付的起。但對前者就真的是很大的打擊。包含選前有像是「2018公投翻譯蒟蒻」的 line@ 這種短期內大量群發訊息的操作方式,未來都無法免費使用了,要做就是要付費。因為新版免費的月訊息上限只有500則,完全不能做什麼。雖然 line@ 想強調的是訊息要分眾發送,如果做的是營利銷售這沒問題。但如果要做的是媒體,這點其實會有一點點衝突到。

不是說做媒體不需要分眾,但媒體確實會有比較多「希望把資訊推到非既定受眾」的需求,因此會比較傾向廣撒。又現在很多媒體本身就已經是垂直媒體了,舉個例子例如「美的好朋友」,我看他們 line@訂閱數有十萬多,他們其實已經抓到一群很精準的受眾,在這樣情況下要再去分眾也會把群眾又分成更細碎的區塊。對垂直媒體來說,除非他要做銷售訊息推播,不然再分眾在某些訊息上意義不大。

3.低用量算正式定位成「試用版」

正式把想用這個通道免費宣傳的路給堵住了,低用量真的就只給你試用跟體驗,所以才會把CMS直接開放,但直接把訊息上限從原本的1000則再降低成500則。至於開啟API無需升級的部分比較像脫褲子放屁。會這樣說是因為其實大多都要用量大到一個程度有資金的才會想說怎麼接 api 來做自動化。少量基本上都是用人工在處理,也沒那個錢去找人接 api。但這一樣符合「試用」的精神就對了。等於如果有工程師想研究怎麼寫 line機器人這類的,可以不用花錢就可以接接看了。

結論跟蔡依橙說的一樣,除非有強大資本,非營利的議題倡議要利用 line@ 來傳播訊息幾乎是又被堵住了。

line@ 新舊版本費用計算比較如下,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訊息量跟總費用的對應。

訂閱人數 每月訊息次數 人數x訊息次數 舊版入門版費用 舊版進階版費用 舊版專業版費用 新版中用量基本費 中用量訊息加購費 新版中用量總費用 新版高用量基本費 高用量訊息加購費 新版高用量總費用 其他備註
50 10 500 訊息500次以下,新版可用免費
80 10 800 800 0 800
100 10 1000 800 0 800 訊息1000次以下,舊版可用免費
200 10 2000 798 1888 800 0 800
500 10 5000 798 1888 800 200 1000
700 10 7000 798 1888 800 600 1400
2000 10 20000 798 1888 800 3200 4000 4000 0 4000
3000 10 30000 798 1888 800 5200 6000 4000 750 4750
5000 10 50000 798 1888 800 9200 10000 4000 3550 7550
7000 10 70000 798 1888 4000 4800 8800
8500 10 85000 798 1888 4000 6600 10600
10000 10 100000 798 1888 4000 9000 13000
20000 10 200000 798 1888 4000 19825 23825 舊版入門版人數上限20000
50000 10 500000 1888 4000 48170 52170 舊版進階版人數上限50000
80000 10 800000 5888 4000 75830 79830 舊版專業版人數上限80000
100000 10 1000000 5888 4000 93130 97130 只要有分眾一次發送不要超過80000人,舊版還是可以使用
200000 10 2000000 5888 4000 173570 177570

看台鐵環島之星升級新聞有感

看到這則新聞:直擊/耗費7900萬!升級版環島之星「超蝦趴」登場 有景觀迴轉椅、卡拉ok室

然後不管是臉書,或是新聞下的留言,很多人在批評美感,不過我覺得以台鐵的內部狀態,坦白說這件事應該要給他們一些鼓勵。

環島之星我之前跟爸媽去搭過,目前還是委託易遊網經營,需要買他們旅遊套票才能搭。個人覺得搭乘的整體體驗其實還不錯。是不美,但搭起來是舒服的。我也覺得不美,也覺得有改善空間。但也許當你要去環島旅遊,同時考量費用跟舒適度的時候,它其實還算可以稱的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後認真說,搭車的時候,我注意比較多其實是椅子舒不舒服,他們椅子確實比一般自強號車廂的椅子更舒適,還有在景觀車窗邊看風景邊吃便當的感覺很好有人說卡啦ok點歌本很老舊。問題你不會去搭,對會搭的,其實那樣很足夠了。

車廂內不美在整個體驗中反而是最小的事。因為你在車上要嘛睡覺,要嘛看報紙,要嘛看風景,要嘛聊天。你不會一直盯著車廂看。

我真的覺得很多東西表面看跟進去體驗是兩件事。

當然我不否認,跟日本比,或跟其他國家比,大家會覺得花了錢「才這樣」,因為有失望感才會批評。那些批評都不是無的放矢,但真要說,那些批評其實也對提升觀光產業有任何的作用。真的出去玩,去搭車,搭車後反應可以改善的要點,更多人都這樣做,他們才會有動力覺得自己要改。

新媒體的困境

今天跟朋友捷運上小聊,朋友提到現在大家對媒體的信任度,是新媒體高過於傳統媒體。這讓我想到之前跟別的朋友聊過新媒體的困境。

先想一個問題,「媒體」本身是可以賺錢的行業嗎?

如果去看所謂傳統媒體,其實你會發現那些媒體背後的資本家,他手上不是只有在經營媒體,是同時會經營其他主業。自由時報林榮三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自由時報本身賠錢,但林榮三靠的是房地產。媒體只是他整體事業戰略佈局的一個棋子,賠錢根本沒關係。

又例如三立新聞,背後其實是一整個事業體。本業是做錄影帶節目起家,創辦人後來也是去投資土地跟不動產。走的是多元系統台的經營,所以他們的戲劇也有對海外輸出,不是只有做「新聞類」的媒體。

可是當「新媒體」是直接把「新聞類媒體」這件事獨立出來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媒體本身變現困難。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是賣廣告,但那是因為電視頻道數量相對還是「有限」,加上站到早期入場時間的利基點,還有內容的多元性,觸及的群眾階層夠廣,所以即使到今天還有吃老本的本錢,這老本即使在不斷的衰退,但目前看還是可以撐個好幾年,也就代表傳統媒體在這好幾年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可是「新媒體」說多元不夠多元,又不像傳統媒體是資本方事業戰略佈局的一部分。網路廣告又無法像電視廣告那樣做到稱得起損益打平,所以勢必要走多元收入。但是本身內容就很難多元了要怎麼走多元收入?結果到後來大家都只好去寫政府案子爭取政府補助經費。

大家對新媒體的信任度高於傳統舊媒體,意義上代表在職業層面來說做「資訊記者」變成是一種職業選擇,未來這部分應該只會更蓬勃的發展。但我對獨立型的小型新媒體能夠活多久這件事是相對悲觀的,到最後可以活下去的,大概還是得有更大的資本家因為戰略需求而合併的那些才能長久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