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內容農場型粉專」,你可能也不自覺成為問題資訊的傳播者

會想寫這篇是源自於早上看到的一篇臉書文。從一個叫做「台灣之光」的粉專轉貼的,文章如下

我只有想說雞排博士這故事我知道,一樣的內容剛發生的時候就讀過了,但怎麼我印象中這個人不是長這樣,我記得他是臉瘦瘦的。但也只想到這,沒再想更多。

然後過了一陣子看到有人發文在講這件事,附上了影片

然後我才想說去google一下。實際上的雞排博士,是叫宋耿郎,這是在2013的新聞: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324/180769.htm

宋耿郎的長相是這個樣子的

對照新聞看就很清楚了,也就是早上我看到的那篇粉專文章,簡單來說它就是拿了別人2013年的文章,配上另外的自拍,然後就發出去了。反正一般人誰會去查證呢?如果真的有人查證去留言,那隱藏掉也就沒事了。

對照最近很夯的「假新聞」。其實防堵這種所謂「假」「不真」「有問題」的資訊,是在跟人性本質上對抗,所以才會困難。困難的點有幾個:

  1. 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文字內容你看完點頭稱是,你第一個動作會是「我先查證」還是「我先分享」?
  2. 如果你有想到「我要先查證」,那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這個文章沒上過新聞,甚至網路上是找不到資料的,你要如何查證?
  3. 即使網路上是找得到資料的,又要如何確保「找到的資料」本身也是「沒有問題」的?

1我就先自我承認,我大部份時候都是先分享,而不會去查證。這篇會特別去查證,也是因為看到有人提,想到我早上看到照片時確實也覺得怪怪的,所以才想說來查一下。不然更多時候我不會特地去做查證。

2的部分也很容易發生,假如有人傳的是一篇他在書上看到的文章,而這個書可能當初也不是網路文章集結而成的,就會有很大機會是網路上查不到的。透過這樣的資訊操作,就可以很容易的把A的文章說是B寫的,然後再透過網路的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的效應,當網路只有你留的東西可以被查到,恭喜你,你就成功創造了倖存者偏差。

3的問題是,並不是google的到就是「對的」。而是你找到還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去判斷「內容有沒有問題」

這三點列下來就會發現,以前之所以媒體有其存在的意義,其實就在於「查證」是要花時間花功夫的。這十幾年看下來,我總覺得媒體把自己做小了,做小了還不打緊,還把責任怪說「都是民眾只愛看什麼」。

我不會說「都是民眾只愛看什麼」這件事是對的,我也承認民眾有民眾的責任。但是當媒體把自己的責任「只」化約成「都是民眾只愛看什麼」,然後就拋棄了媒體責任媒體專業的時候。那至今的墮落就是媒體自己造成的問題。

怪別人永遠都是最簡單的。

但是上述提到「查證」這件事到底能怎麼解呢?很多的訊息即使是從網路流傳的,要找到源頭也沒有那麼簡單。而且有的事「不查證」其實影響還好。但有的事情「不查證」可能會殺死人。那到底這個尺要抓在哪裡,該怎麼抓才好,這真的是個大難題啊。

********

後記:

9/19 下午7:30 再看的時候,粉專臉書我嵌入的文章已經被移除了所以已經看不到。本篇文章在寫的時候,同篇文章底下我也有看到文章原作者宋耿郎有去這篇底下留言揚言提告。這篇沒截圖真是我的失策…但是我在當初看到說這件事的臉友底下的留言有看到截圖,就一起放上來留存。截圖出處在這

這截圖可以清楚看到雞排博士本人出來抗議。

台灣之光」這粉專的作者應該是 Max Chiang ,因為粉專內容用了大量他的自拍照。被移除的盜用文章用的是這張照片,截圖如下

然後從這個人在他的粉專雞排博士被大量轉貼時,他臉書是這樣寫

在粉專文章被抗議刪除後,他繼續在自己臉書發表的公開文這樣寫

我這裡就不寫什麼評論了,大家自己判斷吧。

我完全不認識這個人。但我只是覺得今天不管這個人在他的領域有多大的成就(看他臉書的資歷會覺得是個很厲害的人沒錯),盜用別人文章不附上出處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不是雞排博士本人都出來抗議,他會刪除文章嗎?我是很懷疑。

不過回到這篇文章本身。我真心覺得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大家真的要有資訊查核的意識。

我想要做定期定額線上金流收款,可以怎麼做?

會想整理這篇的原因是截至今天,已經聽過兩個工程師跟一個客戶提到朋友說用其他金流抽成比較低,然後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建議用Backme 貝殼集器。加上更之前幫公司評估還有最早跟朋友說明過國會調查兵團選擇貝殼的原因。我大概講一樣的東西講過五次了,想一想還是整理成文章以後比較省事一點。

Q1.要做定期定額收款,有哪些方法?

  1. 使用有定期定額收款的募資平台。例如playpress、嘖嘖。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系統。上去用就好,但一定要在平台上用。
  2. 使用Backme 貝殼集器。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系統,但不是做成平台,所以前台網頁要自己做。
  3. 申請金流服務,例如綠界、智付通這類的,然後自己請工程師寫程式接他們的API。這些金流服務定期定額的部分沒有作成訂單管理系統,只有單筆的才有。所以用他們做定期定額一定要自己接API。

Q2.他們的成本有什麼差異?

  1. 募資平台:平台抽成,官方QA資料中,playpress是20%。嘖嘖是8%。有沒有異動調整請自行跟平台確認。
  2. 貝殼集器:之前介紹公司接是3.5%。現在有沒有變不知道。
  3. 金流服務:每家狀況不一,綠界依照支付方式不同是1~2.75%。智付通1~2.8%。但是請搭配Q1一起服用。

Q3.看起來用金流服務最便宜啊,你介紹貝殼集器是有收人家介紹費抽成嗎?

沒有。我不但沒收他們一毛錢,還常常在用他們系統回報遇到的bug請他們修。所以Q2我有寫請搭配Q1來看。這裡提到的1~2.7%,純粹是指你的交易金額這些要給金流廠商。
但是目前這些金流平台的「後台」,都只有提供「非定期定額,單筆下單」的訂單管理系統。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的金流需求是「單筆下單」。那我絕對不會介紹你使用貝殼集器,而會直接建議你使用綠界。

如果你今天要使用「定期定額,信用卡扣款」。而且「你沒有工程師 / 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寫系統接API做自己的定期定額專案管理、會員管理、訂單管理系統」。那現在現成可以選擇的系統只有兩種。就是募資平台,或是貝殼集器。

但如果你想要在自己的網站上面放定期定額下單連結,而不要跳去募資平台。而且「你沒有工程師 / 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寫系統接API做自己的定期定額專案管理、會員管理、訂單管理系統」。那就只有貝殼集器可以選。

Q4.你為什麼要一直強調沒有工程師跟沒有足夠的錢這件事?

因為開頭我寫到有兩個工程師不解我這樣建議。這兩個工程師一個是本身就做電商網站,金流也是他負責接。一個是做IT顧問。結果他們也不解我這樣建議的原因。老實說客戶不解我可以理解,工程師不解我其實感到很挫敗….

不管工程師也好客戶也好,他們會不解的原因是他們只就金流本身的的成本去評估哪個便宜。

但我接案的客戶都是小客戶,一個客製化網站做個二十來萬對他們來說就算很貴很貴很貴了。但自己接金流api,意思是要連帶連前台的會員下單流程,會員查詢訂單流程,後台的訂單管理,跟定期定額專案與募資物管理整個系統都要做下去,才能做到「自己接定期定額」這件事。這整個系統我要做的話,至少要再加收十幾二十萬。

接下來我們就來算一下數學。如果你一個月的定期定額營業額可以到20萬(相信我,定期定額可以做到這金額很高很難,可以直接去嘖嘖看。)。貝殼集器收3.5%的費用。
等於一個月你要給貝殼7000元。

如果系統開發成本我就用20萬來算,一個月7000元,要攤約29個月,也就是2年5個月。所以你如果自己開發,你一個月定期定額要超過到20萬,才可能在2年內攤完系統開發成本。而且這只是純粹系統開發成本,還不算維護網站系統需要的額外費用。這裡要強調的是,成本不能「只看金流本身」。要把開發系統的成本一起算進去。

所以,如果你的定期定額很明顯一個月未達20萬,又希望自己網站上可以接定期定額,接貝殼集器反而會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在外面其他網站,例如kkbox那種定期定額扣款的,就都屬於自己公司服務直接去接金流api的。

Q5.可是我看有的非營利組織他們用智付通可以做到定期定額耶?

那是因為他們是「非營利組織」。智付通的捐款只適用於「需符合公益勸募條例、國庫法、政治獻金法、私立學校法、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核可之受捐單位。」。所以如果你是營利單位,他不會給你申請使用。

Q6.我是個人,我可以做定期定額嗎?

如果個人要做定期定額,就只能選擇去募資平台了。因為接貝殼的系統是要公司對公司正式簽約。

商品行銷與社會議題行銷差異比較

寫這篇緣由是昨天跟朋友線上聊到商品行銷跟議題行銷有很大的不同。朋友提到他覺得議題行銷可以分三個層次:宣傳式,打太極式,攻擊式。我覺得他說的很到位。然後今天早上起床腦袋突然跑出來很多東西,所以想先紀錄下來。這些內容也算是這幾年我用自己做過的商品行銷跟議題行銷的角度來做的分析。標題特別寫社會議題是因為這是我這幾年碰的東西,其他非社會議題的東西可能就未必適用這樣的分析。

商品 vs. 社會議題的差異

出發點

  • 商品:
    市場上有某個已存在的需求痛點。商品是解決這個需求痛點的方法。有時候需求痛點是很清晰的,這常見於早期物質還沒那麼豐富的時候,有很多「豐富」的空間。例如吃的更好,吃得更營養這類的。有時候需求痛點是模糊的,例如智慧型手機,他最大打破的是上網的空間不再局限於桌機電腦前。但這個需求痛點是模糊的,比較像是如果沒有人提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方便,但一旦有可以符合這個需求的商品,大家都會被吸過去用。所以商品的出發點是「符合某種實質利益的需求」
  • 議題:
    議題的產生通常來自於權利的被侵害或是既有權利的不平等。例如種族議題跟婚姻平權議題來自於權利的不平等。環保議題最早出自於污染,而污染造成權利的被侵害。所以議題的出發點是「因權利傾斜而產生的抗衡」

目的

  • 商品:因為要「符合某種實質利益的需求」,所以商品要達成的目的是「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實現時間點是「當下」。
  • 議題:因為是「因權利傾斜而產生的抗衡」,所以議題要達成的目的是「為了防範未然,我自己遇到希望以後別人不要再遇到」。實現時間點是「未來」。

可理解性

  • 商品:需要理解的面向不外乎商品可以解決什麼需求。商品的「結論」在理解上比較直觀,簡單易懂。
  • 議題:需要理解的是整體的脈絡跟影響。議題的「結論」在理解上比較間接,複雜難懂。

推廣流程與目標

  • 商品:先想好一個的商品(解方),然後直接推廣銷售這個商品(解方)。
  • 議題:先尋求更多人對議題的認同,讓這些人願意共同討論凝聚可能的解法,再去推動政府執行。

所以會衍生的問題:商品行銷的方式適用於議題行銷嗎?那要先看商品行銷有哪些條件,我大概歸納有這幾個點:

  • 目標具體
  • 頻率足夠

議題行銷最難的就是怎麼讓目標具體。因為前面其實在尋求認同跟凝聚共識的時候,都不像賣商品一樣有很多具體的目標,例如商品一定要賣多少份,營業額要有多少。你要怎麼衡量什麼叫做「成功的尋求認同」?而尋求認同的過程常常像是苦行僧,要不斷的用言語去說服訴說,必須要來回折衝討論。這些都是做商品行銷的時候比較不需要處理的那麼多的事。

所以目前比較可以成功地把商品行銷那套應用在議題行銷上的「時間點」。通常都在於有「明確行動」的時候。例如婚姻平權的「平權公投」。或是平權公投送件後的「三不二好」的投票訴求。因為這時候的行動已經變得很「具體」,所以就可以用重複曝光的方式在這段時間出現的頻率足夠到讓大家開始有印象且知道要幹嘛的程度。

那在目標不夠具體的時候要怎麼辦?我覺得不管是什麼行銷,「頻率足夠」都是必備的。所以常態性的訊息發表是必須的。然後這就會扣回朋友分析的議題行銷分三類:宣傳式,打太極式,攻擊式。

  • 宣傳式:主要是前期的「宣導」。讓還不知道這個議題的人先「知道」。這部分的重點在於如何把議題的「重點內容」切割成容易理解的片段,然後製作成容易理解的內容以達成散佈與知識普及的目的。
  • 攻擊式:讓已經「知道」的人進一步瞭解,並產生「行動」的意志。進而凝聚足夠的民意產生足夠的壓力對政策施壓。這時候要帶領大家對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討論對話,這段比宣傳式要更長的時間,且更不容易做出成效。
  • 打太極式:常見於民意代表跟地方首長。簡單來說就是「轉移大家的注意力」,如果大家都在談A議題而A議題對我不利,我就嘗試用B議題轉移大家注意力,不要再去注意A。

然後我不知道要怎麼結尾,所以就先這樣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