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四):關鍵字廣告之操作演進與yahoo關鍵字廣告

前情提要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一):前言與背景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二):工作盤點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三):粉絲團與網站活動 & 電子報行銷

在我跟 Ca 2013年進到公司的時候,當時網路廣告是委託外部的廣告經銷商操作。但因為網站是由 Ca 跟我獨立開發的,所以GA的相關追蹤碼可以埋得很細,像是追蹤這個訂單是從哪個來源(廣告或自然搜尋)進來的。然後搭配實際投放的廣告預算,去計算他的轉單率。後來google的部分跟經銷商停止合作後,我們就自己拉回來做。而yahoo的部分因為yahoo有針對對經銷商的保護條款,簡單來說你一個廣告帳號結束要再申請新帳號的話,中間要空三個月,不然他新帳號不會讓你過。而以純釀醬油這塊的市場,yahoo廣告不太能這樣放掉。所以後來的狀況是還是跟經銷商合作簽約,但是我們會提供要連過去的網址,文案我們也都會過一次,提出我們認為需要修正的地方,以利我們這裡追蹤成效。

這部分的操作演進大概分兩個階段:

  1. 數據混亂期:這時候只有做到用GA追蹤,但是在下廣告的部分,還不知道可以使用google builder 來替每個廣告加上不同的參數。所以在GA看到的yahoo數據實際上是自然搜尋流量+廣告流量的混合,google則是他本身就會區隔自己的自然流量跟廣告流量,所以google的部分沒有數據混亂的問題。
  2. 數據分流穩定期:知道可以使用google builder做到在GA報表中的分流統計,因此開始導入。這時候開始有能力區隔出yahoo的自然搜尋流量與廣告流量導入的轉單率差異。

其中Facebook的流量我並沒有進一步區分出自然觸及廣告觸及。原因是當時我們下廣告是針對原本牆上的訊息下,而不是另外po一則單獨的廣告。所以同一篇內容很難去區隔到底這個點擊是廣告來的還是自然觸及來的。加上FB整體導入的整體流量(自然+廣告)相較於自然搜尋的量相對原本就很低,若要再裡面再去切割成付費跟自然觸及的意義不是太大。所以我們FB導入的流量都直接統一視為付費流量。而yahoo跟google由於區隔關鍵字廣告與自然搜尋是容易的,所以後來都有分開來統計。

先講我操作的結論:以純釀醬油的市場來說。整體轉單率排名是:自然搜尋+SEO與部落客行銷 > Facebook廣告 >  yahoo關鍵字 >>>> google 關鍵字廣告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這個只適用於我操作的這個市場,這是我離開時(2016年)的狀況。別的市場有別的市場的狀況,不能一概而論,而中間操作時的誰優誰劣在經歷我們把品牌站購物站做區隔後,也曾經有很大的轉變。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我最大的心得是:「今天數字再怎麼清楚的跟你說實際狀況,如果你執意要相信你自己的詮釋跟偏見,那再多的數字也無法幫助你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我就是犯了這樣的錯,這後面提到相關數據時再詳細說明。

初期我們的網路廣告主力在yahoo關鍵字跟google關鍵字,當時已經有Facebook廣告,但還在試水溫投入的還不是很多,這裡先針對Y跟G兩家的關鍵字操作經驗來寫。

我進去的時候公司已經委託亞普達操作google關鍵字有一段時間,他們的收費方式是廣告總金額加上一個成數,我印象是10%~15%左右,詳細數字已經記不清楚了。他們提供的服務就是幫你挑關鍵字,寫廣告文案,指定 landing page,然後投放廣告。當時有要求每個月根據我們的活動出一份上述內容的規劃報表給我們,如果我們覺得有要修正的就直接反應。當時跟廣告經銷商合作的時候一個月投入google關鍵字廣告的費用每月約 45000 上下。後來這部分我們決定拉回來自己做,考慮資源上的分配,我們把google關鍵字調整到20000以下。這個表是我們操作的數據差異。

調整前(經銷商)google預算調整前

調整後(自行操作)
google預算調整後

我這裡就不秀平均每個轉單的廣告花費了,大家可以自己算。簡單來說每筆轉單廣告花費減少至少一半以上。這個時期公司品牌網站還是沿用我最早當 Ca 外包時開發的那個站,也就是品牌網站本身就有購物功能。這個時期關鍵字廣告所帶來的轉單數還算可以看。

但是在我們進去時就已經規劃要把品牌站跟購物站拆開,半年後正式把購物功能轉移到購物站後,google跟yahoo關鍵字廣告的直接轉單數就完全歸零。中間隔了15個月,第16個月yahoo關鍵字才開始有直接轉單,第17個月google關鍵字也才開始有單。而就正好到這個時候我對關鍵字廣告開始失去的耐性,於是把費用挪移去做部落客行銷。所以google關鍵字那裡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放棄沒下廣告。而yahoo因為一直都跟經銷商合作,當時操作就改成淡季時不下廣告,旺季時一次下比較大的費用。這操作是有奏效的,這是某兩個月(都是旺季)yahoo關鍵字廣告的成效。

yahoo旺旺01
yahoo旺旺02

淡季yahoo關鍵字還是會下,但預算會拉比較少一點。淡季跟旺季每筆直接轉單的平均廣告費差2~3倍都有,旺季比較便宜。

旺季的時候,直接轉單平均廣告費多寡順序是:
google 關鍵字廣告 >>>> Facebook廣告 > yahoo關鍵字

淡季的時候,直接轉單平均廣告費多寡順序是:
google 關鍵字廣告 >>>> yahoo關鍵字 > Facebook廣告

這意味著廣告操作時,「時間性」必須要列入規劃,淡季跟旺季的媒體配置會有差異。

另外從品牌購物站切割變成品牌站與購物站分兩站後,轉單率的變化過程,我對這段過程的詮釋是:對購買者來說,新的購物站就是「新的站」,所以要在這個站開始敢買東西,他就是需要適應熟悉的時間,而以我們操作的站來說,這個適應時間是15個月,也就是約一年又一季。我也許可以這樣說:即使想用舊品牌拉抬新品牌,也需要一年多的熟悉期才會讓使用者敢於下手。而關鍵字廣告與其說是拉「新客」,不如說拉的是「對這品牌已經建立起熟悉感的新客與熟客」。

而以結果論來說 yahoo在旺季的轉單是有回到原本的水平的,但google就一去不回了,即使後來開始有單,轉單成本就是居高不下,這也是後來我完全放棄google關鍵字廣告的主要原因。

從2013到2016的整體數據變化會看到的是旺季的時候平均直接轉單的廣告費大體上是差不多的,但是淡季的時候會很明顯2013年比2016年要貴上許多。這反映的應該也是關鍵字廣告整體費用變貴的趨勢。

這意味著所有廣告大致上都會有一個初期入場的紅利,時間拉得越長進入的話,因為下廣告的人變多,你的初期投入金額只會更貴不會更便宜。你必須操作出屬於你自己適合的方法跟參數,才能提高廣告效率降低平均廣告費。

下篇再來細談google關鍵字廣告的經驗。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三):粉絲團與網站活動 & 電子報行銷

前情提要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一):前言與背景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二):工作盤點

接下來我會針對我的工作細項寫分析跟心得。先從活動這塊講起。那時候我們每個月至少都會有2檔的網站活動,跟至少1檔的粉絲團活動。網站活動以促進消費跟新會員加入為主,而粉絲團活動則以促進粉絲互動為主。

所以在粉絲團上常見的活動有按讚/留言/打卡抽獎,問答抽獎,其實常態辦過幾次以後,會發現網路上會有一群固定的「抽獎達人」,他們只要知道有這類的活動就會好康道相報,然後最後會發現怎麼做活動來的都是這些人。當開始察覺這樣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也幾乎就是粉絲團停止做活動的時候。

我覺得這類的粉絲抽獎活動適合一開始網站流量跟知名度都還沒有太大的時候來做。因為在這個階段使用者沒有其他使用你們網站或加入你們粉絲團的誘因,而送東西永遠是最快收集名單的方法。但是這並不適合已經做出一定網站流量的品牌常態性的做。偶一為之還可以,每月做就過於頻繁了。所以後來我們的活動重心就比較放在網站活動上,或是即使有跟粉絲團有關的互動,也會綁需要加入網站會員。

由於我們網站是我跟 Ca 兩個人自己開發的,不是使用別人現成的架站平台或開店平台,所以網路活動相較之下可以玩的空間就大了許多。大部分的會員活動都是在幫助做銷售,例如加入會員得紅利、會員生日紅利加倍送、輸入通關密語送折價券、推薦朋友下單成功你得紅利這類的。偶爾會做純粹與會員互動送商品的小活動,像是食譜徵文投稿,不過這類活動就像在臉書上作抽獎活動一樣,常常會吸引來的也是那些抽獎達人部隊,他們會開很多的分身,而你也幾乎很難分辨他們投稿的內容是不是原創,所以後來這樣的活動做過一兩次後我們就放棄了。

倒是購物相關的活動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即使是在自家官網做活動,依舊不能期待使用者會每天來逛你家的網站,所以活動搭配宣傳就非常的重要。像我們後來定期每週都會發一次電子報,就是要利用電子報提醒跟告知使用者我們現在有哪些優惠。當然我們也知道不斷地發優惠電子報是很擾民的,所以後來電子報的內容也會放食譜資訊或是廚藝教室資訊這類的內容。透過這個方式吸引會員觀看點擊。

電子報是做電商很重要的行銷工具。如果是純粹做內容型的網站我還不敢這樣講,但如果你做電商,請一定要發會員電子報。如果是即時短殺活動,請一定要搭配簡訊通知。三竹簡訊一則不到2元,發一次也許幾千元,但只要有個幾單就回本了。現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很多,簡訊是很有用的電商行銷工具。

電子報因為是由固定人力做的,所以比較難切出投入人力成本(yahoo,google關鍵字廣告與FB則比較好計算「額外成本」),但從瀏覽數跟轉單數都可以看出他的轉會效率非常的好。下面我挑了2014年某幾個月的統計,數字來源都是GA,有兩張是淡季,兩張是旺季。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8.52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8.30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8.11

螢幕快照 2017-03-01 下午6.09.15

做電商一定要有基本的統計概念,才能讓數字說話或看出數字講什麼。從電子報也可以看出一件事,做任何買賣,回客都是最重要的,經營出自己的回客群絕對是經營電商最重要的課題。因為拉回客回來消費的成本一定遠遠少於新客。

今天先寫到這,下回繼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