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品書屋好佛心?兩個你不該去益品書屋的理由

  1. 自稱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定義不是沒有營利就可以叫社會企業,不然每一個創業之初正在虧錢燒錢的公司都可以說自己是社會企業了。( 益品書屋的公司徵才資料直接就寫自己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比較明確的定義是:企業營利所得的利潤繼續投入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與一般企業追求的利潤大部分進到自己口袋是不同的,而社會企業不等於不營利,也不等於不能賺錢。
    現在一堆有理念的小書局經營辛苦,他們一樣是在推廣閱讀,也試著在理念可以的範圍內善待員工,我也從來沒看過他們自稱社會企業。益品書屋到底憑哪一點可以把自己定義成社會企業?
  2. 以找志工之名行找無償勞工之實
    誰不知道王品創辦人是大資方,去找 (或是接受) 學校合作志工服務時數,擺明就是以志工之名行找不用錢的勞工之實。如果今天你是沒有資金背景的小型理念書局,我不會說甚麼,但是你不是,你是王品創辦人,你有的是資金。但是你卻做這樣的事情,這種資方真的很丟臉。 (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找志工的公告 ),今天即使是學校主動找合作,你是可以拒絕的,但是你沒有。
    如果是學校主動找這樣的公司做志工服務時數,我也想問,學校接洽這種業務的人腦袋到底長哪裡去了?找外面一大把真正的NGO都比找益品書屋要來的適合啊!

要怎麼說我對益品書屋的那種生氣與難過…

前幾天只是看到有人轉貼,當時雖然知道她這種營運模式鐵定不賺錢,也不過是漫畫王的重新包裝。但王品創辦人嘛,有錢就可以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他的自由。

看到以前讀書會的朋友大家相約覺得以後讀書會可以去益品書屋的時候,一開始也覺得反正就是一個讓大家可以便宜使用的場地。

但看到益品書屋去跟學校合作說要找志工,突然有種好難過好難過好難過的感覺。

媒體效應讓大家看到的是:王品創辦人佛心地開了一間不賺錢的精緻漫畫王。於是湧入一堆人去嘗鮮。王品創辦人賺了媒體宣傳也賺了好名聲。

媒體不會報的是他們去學校找志工當勞工用!!

不該是這樣的…台灣的資方怎麼有辦法不要臉到這個程度…

老人才會用@yahoo…從email看出你的年紀,真的是這樣嗎?

這篇原本只是po在臉書上,朋友說覺得是不錯的社會觀察,加上大家的回應又讓我想到一些其他的例子,所以就一起整理到部落格囉。

寫這篇是源自於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老人才會用@yahoo…從email看出你的年紀:「世代差異」摧毀雅虎,下一個可能輪到臉書

單純關於產業分析的部分我覺得寫的大體方向 ( 內容摘要:從一個大公司角度來看,有時候這種世代行為差異,可能會成為一場夢魘,摧毀你的事業,即便在企業操作上,你公司沒有做錯任何事。)  沒有甚麼問題。但關於老人才會用@yahoo這件事,倒是可以從別的面向來看。

下面是我個人觀察的一些整理:

網路使用習慣確實有世代差異。但是世代差異反而是所有差異中比較容易觀察到的。比較難觀察到的其實是同世代但不同職業與學科背景的使用差異。我有時候覺得差異真正大的反而是這部分。

我大學的時候才知道google,而且大概是大一之後的事,更之前都只會用yahoo不知道有google,但在那之前,其實有很多念工科的同學早就在用google了,所以他們很早以前就會說「你自己估狗啊!」,然後那時候還聽不懂估狗是什麼。那個時候大部分的人第一個信箱都是kimo,也就是被yahoo合併以前的台灣奇摩。

長庚大學因為位置的關係,算是一個很封閉的學校,所以校內不管什麼系的學生,都會用學校的bbs。所以當時我一直以為大學生就是要用bbs啊。

可是在我還在校時,有一天同學會我跟我一個念別的學校的同學(印象中應該是師大)聊天,他提到他沒在上bbs,覺得bbs很難用的時候。我其實有點嚇一跳。

然後另外一個是五六年前我在聯成兼課教電腦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跟我說他每天都會看yahoo首頁,看看有什麼新鮮事。這個同學大概就是大我個5歲以內的年紀而已。而我已經忘記我上次好好看yahoo首頁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

然後我爸,六十幾歲了,他很早就都在用google查學術資料。

什麼樣的人會擅長用google?有大量搜尋「不只生活資訊還有其他資訊,特別是學術或技術資訊」需求的人。因為單純的生活資訊,例如吃喝玩樂,yahoo其實還可以用,搜尋結果也未必比較差。但如果搜學術技術資訊,yahoo完全是不堪用的。

為什麼我可以很肯定說吃喝玩樂用yahoo還堪用?因為我之前網路行銷是賣食品的,來網站買東西的狀況,yahoo的轉換率高於google的轉換率。搜尋量在行動網路熱以前,yahoo跟google的搜尋量一直是相當的。我自己不用yahoo,但我們行銷的對象有一半的人都是用yahoo找到我們的。

所以什麼決定了你習慣用google還是yahoo?其實是個人的搜尋需求。而什麼樣的人會特別需要找學術技術資訊?早期工科類的會最需要,然後可能慢慢延伸到部分要做研究的其他學科。

所以一旦你念的不是這些學科,或是你從事的工作沒有這麼龐大的資訊搜尋需求,你就不會特別覺得搜尋一定要使用google,而這樣的人即使是搜尋也會停留在使用yahoo。

而網路服務使用的世代差異,也許真正的原因是在於,上一個世代的背景大多不會有龐大的搜尋需求,而不在於他們年紀大。

朋友回饋的幾個例子也列在這:

  1. 我有女生朋友是因為交往了理工科出身的男朋友,才改用google的。
  2. 我搜尋都用google,只有信箱在用雅虎,因為雅虎的信箱從國小就在用了,已經跟太多東西綁在一起……
  3. 那天老妹在用hotmail。我才想到有一群msn舊使用者用戶當初可能也都是用msn的信箱。(不過據說現在改的很難用,而我帳號自從轉換到skype之後,已經忘記很久了…)

至於標題寫說用yahoo的是老人。這部分「老人」的定義可能要再下的更精準一點。如果是60歲以上的老人,用的恐怕還是gmail,原因是60歲以上的人,要他自己完成手機的基本設定其實很困難,所以大多數是靠年輕人(不管是他的兒子女兒還是通訊行店員),而手機綁gmail設定比yahoo要來的容易。

真正會用yahoo信箱最大宗的反而是現在的中生代,我說的中生代是指25~35歲,而且是小時候 (國小或國中) 就開始接觸網路的那一群。因為他們太多生活的東西都跟yahoo信箱綁在一起了,所以放棄掉信箱改用新的成本太高,即使他們有gmail,yahoo信箱也無法完全丟掉。

40~60的人有沒有在用yahoo信箱?有,這群人的背景大概就是25~35歲這年齡層的父母。他們給小孩用網路,自己可能也會用。但是他們用網路的使用量應該是遠少於25~35這個年齡層的人。他們進入行動上網年代時,把yahoo信箱拋棄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因為在他們接觸網路到個人資料需要常填寫私人mail的情境,反而沒有下一代會遇到的多。

以我來說,早期我買過mail2000的信箱,這個信箱我現在基本上不太會繼續用在資料填寫上,但因為早期有很多的個資我都是用這個信箱,以至於這個信箱我還是得持續保留。

在描述使用者樣貌的時候,真的要小心,不要落入只剩下年齡而失去對其教育工作與生活背景的想像。也不要忘了,有的時候不是族群變了,而是大家一起都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