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13心得筆記分享

Amos:思考-設計

  1. 設計的好,設計的爛,在很多時候是很主觀的,但作為一個設計者,應該要更深入的去想哪裡好?哪裡爛?怎麼改?
    簡單來說,要培養「詢問問題背後的問題」的能力。
  2. 先不論一開始建立的論點、想法是否正確,但唯有透過自己的實際驗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系統,去解構、分析、重構現下看到的事物,才能逐漸培養出自己的設計觀點、設計邏輯,以及所謂的「Fu」。

Paul Story to Reality

分享一個「想法」到「實作」的過程,以Facebook新功能導覽列為例。

  1. Fire Up:PM根據需要,提供需求
  2. UED’s Track:使用者行為研究,包含使用者行為研究與介面設計,但不牽涉切版
    A.Mockup
    B.Spec:實際規格,這裡的規格是指畫面上的到時候要用css寫出來的東西,像是border、color、padding、font-size等等。
    C.Skin:因為有的東西需要切圖,所以要提供「把文字都拿掉」的版面圖
  3. FE’s Track:前端工程師分析LSM(Layered semanitc markup),我的理解是這應該是跟寫php的時候的MVC架構是類似的意思,把使用邏輯、跟介面這些都切開,讓之後維護、擴充、修改時,不會設計卡程式程式卡設計。
    可點選的元件使用a或是btn,但btn的行為其實比較複雜,且對a來說,按enter= click的意思。若是使用a的話,建議在錨點要下功能名稱,例如點了關視窗就用 #close、點了執行搜尋就用 #search 這類。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分析html要怎麼寫、css要怎麼寫比較好。所以SEO也是在這個階段時要規劃。
  4. Test Circle:在不同瀏覽器測試版面是否有問題,無窮無盡的測試循環
  5. Minimize event:制定行為細節,例如mouseover、mouseout、click、resize、Transtion
  6. Easy use :易於複用,把整個功能包成js,用js去跑出前端的樣子,方便之後重複使用
  7. Get More Score:自我改良,看如何修改會更好(PM端不一定有說的需求)以新功能提示來說,可以讓使用者開網頁時畫面自動滑到新功能的位置接著顯示提示。並考慮到優使性,按鍵自動focus讓使用者按enter就可以下一步。自殺系統:當提示結束之後,要把不再使用的功能提示js 自我毀滅,釋放資源。
  8. Add Tracking module:追蹤使用者行為,可以了解使用者的使用頻率、方式。

Q&A
Q.如何分辨UED(使用者行為設計) & VD(視覺設計)的差異
Ans.問對方:為什麼這樣設計?答:因為好看(這一定是VD)*大笑*

測試相容性的時候,使用VM去測試。因為模擬的還是會有落差,例如IE8的class數目超過某個數量之後,實際在某版的win系統底下,後面會死掉不給出來。但在模擬環境下測不出來。

OS.我相信這問題真的是在開發大系統的時候才會發生…class數量我忘了,但很大,一般小網站不會用到那麼多數量。

Leo App Store的黑暗兵法

  1. 在ASO的結圖要吸引人,所以不需要一定要擷取「正在使用」的圖,請找最漂亮的就好。
  2. 在ASO有評價的名次權重會比較高,所以在設計App的時候,要把「引導使用者去幫你做好評價」的流程也設計進去,不要只是放個按鈕。

Troie 語意-html5初探

這部分討論的時間比較多,發現大家對語意的認知很不一樣,很有趣,大概整理一下聽大家討論後我自己的看法

  1. 在探討語意以前,應先定義「這個語意是要給人看的語意還是要給機器看的?給人看又是給誰看的?」html5的一些新標籤確實在「字面上」比起html4來的有「語意」,但會去細看原始碼的只有兩種1.網頁相關技術人員(網頁設計、程式…)2.搜尋引擎機器人。對這兩種人來說,只要能夠明確定義每個標籤的「意義」,那字面上是否能夠「直接」看出語意,似乎就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一般人」看不懂h1~h6其實不太重要。他們看得出來字大小有差就好,不會去翻原始碼。
  2. 討論到商品列表,商品是否要用li包,有兩種觀點
    A.商品屬於「同一類」,所以可用li包,表示他們是有關連性的。
    B.商品內容有「圖片、文字」,在li內包似乎不符合li的「清單」的意義,可改用section包。但section可拿來區分彼此之間比較沒有關連性的區塊。

我在切版的時候,商品列表我都用li包,因為我覺得都屬於商品、算同類。但因為我下css的時候,目前考慮到向下相容,我還是不會下在html5的標籤上。所以若拿來當商品,我通常會把li的內容再用article去包(應該用section亦可),另外用li有個好處,整包要複製什麼比較好找,因為都會報ul包住,html字元也比較少。且把css拔掉的時候,用li包,每個商品前面都會有小點點,比較容易「分隔區塊」。

strong 、 em優於 b、i的原因主要是在使用朗讀式瀏覽器時,前者會加重音,後者不會。但我的疑問跟Amos一樣:為什麼不把b、i的定義改良成strong、em就好?為什麼要產生新的標籤?不過Troie提出的想法我覺得也滿有道理的:這樣不重要的icon就可以拿b、i來用,不用一定要用div、span。

因為後來落跑回家做案子了,有的沒聽到,或是聽了但比較沒有心得的就沒寫囉。

關於知識,我想說的是…

從國小我就喜歡數學,勝過於其他的科目。當時我只覺得,想怎麼計算不規則物的面積很有趣。最早只是這樣而已。然後慢慢的,題目越來越難,我還是覺得解題很有趣。在解題的過程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成就感。

數學之於我,跟其他科目很不一樣。我不是不喜歡國文,也不會不喜歡英文。但文科的本質,是強記多於分析,歷史算比較例外一點,但台灣的歷史教育只重背誦,不注重分析。

這幾年越來越有一種感覺,有很多的知識,脫離了考試,對我來說,都變得很有趣。特別是歷史故事,不管是化學的歷史、物理的歷史。或是國家的歷史、族群的歷史。

歷史,說穿了就是一則又一則跨越時空的故事。他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整個族群的。研究一個網站的流量,其實就是在研究他的歷史。透過歷史去分析他的脈絡,去找隱藏在故事裡面的規則與秘密。

然後我突然發現,我喜歡數學,跟這幾年喜歡的東西,他們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分析」。這也是當年我認為我不想、不適合做行銷的原因。

久久逛一下PTT,逛到某一位求職者在應徵行銷工作,抱怨關於面試的一些狀況,提到面試官態度不好,甚至求職者理論性的問題,例如所謂的4P4C,造成這位求職者似乎覺得自己很受挫。看完這則發文後的感想是「求職者能不能先思考為什麼別人要這麼做?能…

Posted by 陳禾穎 on Monday, May 6, 2013

這篇文章,完全點出以前我在木棉花時,初做網路行銷的無力感。當時的無力感來自於:我其實不知道我做的活動效益要怎麼評估?我會做網頁、我會寫活動案、我會執行。但要怎麼才能評估一個活動是否有達到他的效益,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做、該怎麼分析才好。

於是乍看之下,做了很多活動沒錯。但每一個活動的經驗都沒有辦法讓下次活動做的更成功,因為缺乏分析方法。於是當時我得到一個結論:我不想、不適合碰行銷。

然後人生經歷就是這樣的有趣。當我有機會再接觸到更基本的底層,像是價格策略怎麼做、商品組合怎麼組、跟同事了解組商品時,要考慮到的事,諸如包裝、以及避免複雜組合造成的包裝錯誤到產生客訴。還有這段時間,去聽的學的更多的別的人課程跟經驗。很多的很多的很多串在一起,在回頭看看當時不懂有什麼用途的理論。突然變得清晰了。突然懂了為什麼策略很重要,突然懂了以前為什麼有那些盲點。

我才開始學會如何從策略走向計畫。而不是盲目的計畫而不知策略為何物。

說穿了,我想追求的就是「如何使用知識,透過分析、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因為當時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在工作上顯得很無力。我喜歡數學,也是因為,當時我有辦法分析那些數學題目。能夠分析,就能夠掌握,成就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但我能說,中間經歷的那些渾沌的、摸索的過程「不值得」嗎?我不這麼認為。

之前去聽網路行銷課的時候,有個同學說,他某部曲跟別的同事來一起上課,結果上完之後,他同學說覺得沒甚麼,就下廣告就好啦。

當下感觸很深。我就在想,如果不是我以前的那些經歷,那些懵懵懂懂的經驗,遇到那些好像知道但又說不出口的疑問,那我聽完這些課時,會不會也像那位同學的朋友一樣,覺得好像沒甚麼?

我認為,非常有可能。

所以為什麼老生常談沒有用。因為你沒有經歷,就無法體會為什麼要如此。不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是人類的同理心、理解能力,在架空的想像之下,是很難建立的。

到頭來,驅動我做很多事情的,說穿了,求知慾而已。就是因為好奇,而想透過自己的手、眼,去找到資料來佐證自己的想法跟感受。因為好奇,所以想了解的更多。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