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記事]鹽寮鐵馬行

連續四天的連假,天氣又那麼的好,如果都待在家裏似乎太對不起自己(雖然這很明顯是我會做的事情XD)。第一天在家裏睡了很多,晚上老爸問說隔日要不要一起去騎腳踏車,想想反正也沒什麼活動,就去運動運動囉!

當車子還在北海岸行駛過了陰陽海之後,發現前面塞車塞的有點嚴重,後來想想也許是因為四天假期的關係,所以大家就一併湧進了福隆想說來個全家腳踏車行。好不容易到了福隆,結果完全沒有地方可以停車。(看到很多停車停到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位置…簡單來說就是會把別的車的出路擋到的位置。出來玩固然重要,但是停車還是要有點道德吧Orz)

原本是預計要在福隆租兩輛腳踏車,加上從家裏載出來的兩輛,從福隆騎到鹽寮海濱公園,但是看這情況車子根本沒地方停,所以後來想想乾脆開去鹽寮,兩輛腳踏車就四個人輪流騎,邊騎邊走回福隆也還ok。於是老爸便將車掉頭,往鹽寮方向開去。一路上交通順暢,看著旁邊塞車的車陣,老媽笑得很開心XD,我想剛剛那些調頭的人的心情大概就跟當時我們的心情是一樣的吧:p

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在路邊看到了一個很像廟的入口。想說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既來之則安之,於是就彎進去看看。赫然發現裡面有一個好大的停車場,而且都沒車!

(這輛是我家的車,旁邊空空如也)

剛剛福隆那裡擠到一堆人亂停車的畫面跟這裡的空空蕩蕩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對比,有種彷彿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覺….我們會在這裡停車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在路邊看到「自行車出租」的旗子

(放個廁所的圖幹嘛…因為我忘了單獨照旗子:p,請注意左邊後視鏡邊邊有個紅色旗子,就是那個腳踏車出租的旗子啦~)

可是…店家在哪呢?也沒有箭頭,只看到幾根旗子,於是老媽、我、我妹三個人就先往裡面走去,後來看到一戶人家有個年輕人正要騎車出去,老媽就發揮了歐巴桑的精神跑上前去詢問。原來只要再往裡面走,有個雜貨店就是了。而且這附近也只有那一家租車行。

看一看好像還要再走個一小段,於是我們就開車進去一探究竟。走到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一個招牌

沒錯,就是他啦!神奇的店家出現了!

那時候我們都很懷疑這店家在這裡、又沒有明顯的指示,會有生意嗎?結果老闆娘說他們都靠網路的,有人要來這裡就會打電話來問,真是太先進了~結果回家的時候上網找,他們有在好幾個地方開部落格,真的很跟的上時代啊:p
神奇租車店上好捷安特自行車出租的部落格

我們租了兩台車,一台是折疊的,一台是非折疊的。會租一台折疊的原因是老爸想看看它折起來是什麼樣子(租人家的車來拆解XD)。於是我們就很開心的從腳踏車店出發,前往鹽寮海濱公園。

一開始我們走錯方向,以為要上橋,後來發現不對才回頭。前往鹽寮的腳踏車步道有分兩條,一條走海濱,一條走林間,我們選擇了海濱那條走。一路上雖然太陽很大,但是因為有微風吹過,所以還滿涼快的。海景非常的漂亮。

(一直不知道海上那一根一根的是什麼,我跟老妹開玩笑說會不會我們騎過去一轉頭看那些東西又不見了XD)

到了鹽寮海濱公園後,據說裡面有個紀念碑,但是進去要收門票60,所以我們只有在外面繞繞,公園旁有個咖啡廳,於是我們在外面稍做休息。

(跟店家租的其中一台腳踏車,老爸說座位跟把手的距離有點遠,騎起來不太習慣)
趁在休息的空檔,我們研究起租來的那輛折疊腳踏車。現在的折疊腳踏車做的真的很棒,關節的地方跟以前的折疊腳踏車比起來做了很多的改良,比較好折,但是固定起來卻又比以前舊有的方式牢固,所以騎起來不會覺得關節晃晃的。折起來跟家裡那歷史悠久(10年以上)的折疊腳踏車比起來,體積差不多。可以考慮再買個兩台啦~

(因為還有變速功能,所以後面的輪子沒有辦法像家裡那台可以折的很密合)

從我們出發的地方到鹽寮海濱公園,一路慢慢騎慢慢看風景,來回大概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因為是腳踏車步道,所以坡度不會太抖,算是很適合親子一起出遊的路線。不過當天天氣非常的熱,路上也沒什麼遮蔭,路上也沒什麼店家,所以要走這段路的人別忘了多帶些開水~

[閱讀雜感]關於讀書的碎碎念

這篇其實是農曆過年前寫的文章…
當時大概是覺得太過自言自語加上文章寫的虎頭蛇尾,所以沒有放上來
雖然現在看一看覺得自己沒什麼做到裡面講的(汗)
不過想一想還是放上來好了,
也許這樣比較可以督促自己要看書XD
————————————–
2008年,我比過去看了更多的翻譯小說。

2009年,我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書單。

繞了那麼一大圈,還是決定找那些自己很有興趣的書,看的更多更深。然後,把一些自己喜歡的散文跟家裏古典系列的書籍重新再看一遍。

但是我不會說,去年花時間看的那些書是浪費。誠如我一直都認為:「凡是都要真的做過,才知道那不適合自己。」

比起外國翻譯小說,我更喜歡看散文小品、更喜歡普科翻譯書、更喜歡有的沒的食物的科學的歷史、更喜歡台灣人寫的歷史小說、更喜歡那些真的有探討道人性衝突面的翻譯小說。我喜歡那些看了可以讓自己回味、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或是可以讓自己再多思考些什麼的書。

也許是因為翻譯小說大部分都是大部頭書,即使這個故事自己很喜歡,也不太可能一二再再而三的重新翻閱。從以前到現在,如果要問我在我所知道的故事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我會說是元曲的「東堂老」「竇娥冤」「趙氏孤兒」,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故事我看了不知道有幾次。我永遠記得上歷史課的時候,當老師介紹到這些元曲,而這些元曲故事對我來說是如此耳熟能詳的時候,心裡那種開心的感覺。

考試不會考,可是我知道這些故事給我的感動是什麼。因為他們夠短,所以我有那種能量可以一看再看,即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回去重新翻閱也還是覺得喜愛。

也許王鼎鈞所描述的那段童年與我的童年相差了很遙遠的時代,但是「碎琉璃」讓我看到了在那個大時代底下小人物的故事。

比照現在的散文跟小說,有時候會有一種感覺:「好像要生在艱苦的年代,寫出來的故事才比較容易觸動人心深處哪…」這大概是我個人的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