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聲音」看見語言、文化與其他

看過幾本翻譯的很不順暢的書之後,現在看到翻譯的很流暢的書都會心存感謝:p
本來寫在anobii,不過寫完發現寫好長喔,部落格順便放一下好了:p

################################################

雖然這本書在講聾啞族群與手語,但是從裡面手語的發展歷史,卻意外的看到人類語言的演進,以及語言在文化裡的地位。書裡面提到在聾人專門學校內聾人透過手語溝通,因此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聾人文化,聾人在這個體系內會感覺到親近,有認同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把聾人視為一種「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上當使用手語溝通被阻隔、也就是聾人的母語被剝奪時,後續接著必然是聾人文化的毀滅殆盡。

這讓我想到原住民文化式微,跟早期漢人剝奪他們使用母語的權力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族群失去母語時,原本建立在這母語之下的文化,會因為失去解釋這種文化的權力,因此慢慢消失。

語言除了用來溝通,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內在思考。書裡也舉了很多聾人小時候沒有學會手語,或是任何形式的母語,以至於造成無法做深度思考(例如無法了解什麼是問句、只了解指涉具象事物的直述句、對抽象事物理解有限)的例子。這可以拿來反思現在的教育制度,如果沒有辦法學好母語,他所造成的直接傷害是會限制住思考範圍,沒有辦法從具象思考進入到抽象思考。當無法進入抽想思考時,在溝通上也會同時出現障礙。

書裡也提到,在歷史上只要聾啞學校希望能夠進行雙語(口語+手語)教學,並且重點多放在口語,手語只是輔助時,通常那個時期的聾人下場都很淒慘。因為對他們來說,口語不是直覺的語言,手語才是。教導聾人口語通常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且成效不彰。

對聾人來說,可以視覺閱讀的手語是最直接的溝通方法,也是最直覺的。因此要他們同時「學習第二語言」,並且過度強調口語優於手語,對他們只是個災難。結果造成聾人的溝通能力受限,進而限制了他們在學習與工作上的發展。

當然,由於聾人聽不到的特質,在學習第二語言遇到的困境就顯得特別明顯。但對照台灣現行的語言教育,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像是現在的小朋友相較於以前的小朋友,對說英文這件事情的接受度比較高、也比較願意開口說(雙語教育所致),但是在本國語的作文能力上,卻非常的差(過度強調第二語)。

從這個角度思考,雙語教育的重點應該著重在「啟發學習第二語的動機」,但絕不該是否定母語學習、過度強調外國語言。

################################################

其他心得:看完會很想學手語:p

[閱讀雜感]關於讀書的碎碎念

這篇其實是農曆過年前寫的文章…
當時大概是覺得太過自言自語加上文章寫的虎頭蛇尾,所以沒有放上來
雖然現在看一看覺得自己沒什麼做到裡面講的(汗)
不過想一想還是放上來好了,
也許這樣比較可以督促自己要看書XD
————————————–
2008年,我比過去看了更多的翻譯小說。

2009年,我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書單。

繞了那麼一大圈,還是決定找那些自己很有興趣的書,看的更多更深。然後,把一些自己喜歡的散文跟家裏古典系列的書籍重新再看一遍。

但是我不會說,去年花時間看的那些書是浪費。誠如我一直都認為:「凡是都要真的做過,才知道那不適合自己。」

比起外國翻譯小說,我更喜歡看散文小品、更喜歡普科翻譯書、更喜歡有的沒的食物的科學的歷史、更喜歡台灣人寫的歷史小說、更喜歡那些真的有探討道人性衝突面的翻譯小說。我喜歡那些看了可以讓自己回味、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或是可以讓自己再多思考些什麼的書。

也許是因為翻譯小說大部分都是大部頭書,即使這個故事自己很喜歡,也不太可能一二再再而三的重新翻閱。從以前到現在,如果要問我在我所知道的故事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我會說是元曲的「東堂老」「竇娥冤」「趙氏孤兒」,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故事我看了不知道有幾次。我永遠記得上歷史課的時候,當老師介紹到這些元曲,而這些元曲故事對我來說是如此耳熟能詳的時候,心裡那種開心的感覺。

考試不會考,可是我知道這些故事給我的感動是什麼。因為他們夠短,所以我有那種能量可以一看再看,即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回去重新翻閱也還是覺得喜愛。

也許王鼎鈞所描述的那段童年與我的童年相差了很遙遠的時代,但是「碎琉璃」讓我看到了在那個大時代底下小人物的故事。

比照現在的散文跟小說,有時候會有一種感覺:「好像要生在艱苦的年代,寫出來的故事才比較容易觸動人心深處哪…」這大概是我個人的偏見吧…..

[閱讀雜感]一個少產作家—侯文詠

我想很少有一個暢銷書作家,會埋頭三、四年的時間,就為了寫一本大部頭的小說。侯文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是在書店看到他的新書「靈魂擁抱」時的第一個感覺。

最早看過他的作品,印象中是小學的事,那時候看的是「頑皮故事集」,現在侯文詠的書都是由皇冠發行的,也發了新版的「頑皮故事集」,不過在那個時候「頑皮故事集」是九歌出的一系列兒童文學的其中一本。


(我還記得那時候很喜歡看另一本九歌出的兒童文學:「小黑炭和比比」,小學好幾年的暑假作業讀書心得都寫這一本XD)

從那時候到現在,如果撇開有聲書的部份,以一個暢銷作家來說,十幾本的量,其實算是非常少的(跟吳若權、吳淡如這些作家比起來,真的是很少)。而以最近幾年的產量來看,更是稀少。
繼「白色巨塔」後,埋頭寫作四年才再出了「靈魂擁抱」這部長篇小說。侯文詠是一個很擅長說故事的人,他不寫陳腔濫調,不告訴你應該做什麼,只是訴說著很多很多的故事,而故事背後的意含,就由讀者自行領略。

暢銷的「生活指導書」看多了,翻翻侯文詠的小說,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閱讀雜感]從「good to great」到「did you know?」

「good to great」的中文書名為「從A到A+」

其實我不是那麼喜歡很多寫企業如何成功的或是CEO現身說法的書,他們鼓吹著,你應該怎麼作才能升到主管,才能主導公司,才能賺很多錢.看著看著會有一種感覺,好像要朝著那樣的方向做到那樣的程度才算是成功的人生.

但是從A到A+卻是一本讓我覺得,即使今天你不是企業主,你也可以照著這樣的方式讓你的人生變的更好.(未必是別人認為或界定的”成功的人生”)

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是,他所提的所有原則,不只是適用在企業經營上,也適用在個人經營,不管你想要經營的是生活興趣,還是工作,研究的結果顛覆了很多從以前到現在認定的原則,卻非常的實用.

「一個卓越的企業,靠的不是一次成功的策略,一個強人領導,一次成功的行銷所能夠造就的,他們往往不是先找好要走什麼方向,甚至在一開始也不確定該走什麼方向,而是不斷的找對的人上車,由激烈的爭辯中找出正確的方向,再爭論後又矛頭一致的往對的方向走。」

如果從這裡跳到這個從我的朋友gary網誌的這個影片,也許跳的有些遠.

但是當看完這個影片的最後時時,我只覺得,其實不是轉變正在發生,也不是量變是否真能造就質變,而是轉變一直都在發生中,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個世界一直不斷的在變,越變越快,如果你身處資訊產業,這樣的感覺會更加的明顯。不是我不害怕,不是我不惶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不斷改變的世代,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資訊爆炸每年高倍速成長是很可怕,別國有著多過於自己國家好幾倍數量的聰明人士是很可怕,但是人類並沒有因此而變的更能夠吸收知識(而非取得),也沒有因此就變的比過去的人更懂得思考與融會貫通.

不管2010年所迫切需要的工作在2004年是否就存在.如果你從未想過你自己要的是什麼,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自己的未來要怎麼走.其實這個世界怎麼變,你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感覺.最多是看了影片後心驚了一下,一覺睡來又是美好的一天。

如果你時常提醒自己,問問自己為什麼,問問自己生活該怎麼走.堅持著自己的想法,堅定的走自己的路.那這個世界再怎麼變,你真的也無須擔心,只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停止現在所做(思考,發問,執行)的,那你就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只要好好的堅持的走下去就對了。

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也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該怎麼抉擇最好,該怎麼作才正確,這些事情都是在一次一次的思考,一次一次的學習,與自己的對話中去累積的。正如一個卓越的企業從來就不會是靠一次突破性的決策,就可以達到長達15年的高度成長一樣.而是透過不斷的累積累積再累積,累積對的人才,對的決策,嚴謹的紀律,良好的企業文化,在累積尚未發酵出成果的過程中,華爾街的股市分析師未必看好他們,甚至覺得怎麼會這樣做.但是當累積到能量足夠時的一非沖天,外人總會有”怎麼瞬間就改變”的錯覺。

其實,改變一直都在發生.就像飛輪一樣,剛開始轉的慢,一圈兩圈之後,越來越快,越來越快,能量不斷的累積,輕輕一推速度便增加的比前一圈更快,然後才發現,轉速已經快到自己無法想像的地步。資訊爆炸,不就是這麼回事嗎?靠著前人累積的智慧,我們發展出更多的科技,更多的科技衍生出更多的便利,於是資訊變一飛沖天的增加再增加。

然後呢?

——————————————————————————————————–
我很喜歡在”我的天才夢”裡面的幾段話:

「我們等田裡的作物成熟,等肚子大的老婆把孩子生下來,等孩子長大,等著衰老.死亡,我們一輩子都在等待,為什麼不能坐著等香蕉成熟?你們那麼急,到底都在急些什麼?」

我驚覺到,這個嚮導還真說對了,我們是一個崇拜太陽、崇拜時間的民族。我們所處的那個現代文明,那個匆匆茫茫,沒有一刻可以等待的文明…
都是為了榮耀時間而工作的。而這樣不知不覺得崇拜,構成了這個競爭時間與物質為動力的當代文明很少有一種神明或者是信仰是這麼強烈的。當我們看著傳播媒體上的報導、專訪、人物時,看著股票行情,看著才藝出眾的影視明星,看著商店裡琳瑯滿目的商品時…我們就對著這個信念祈禱一次:神啊,給我成功、給我美麗、給我出色、給我錢……。我們掉進無止盡地更快、更多的競爭裡、成為這個信仰的信徒市這麼的忙碌,以至於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想想,或是抬頭來看看這個文明以外的世界,甚至是發出任何最微弱的質疑。因此,當一個來自我們心目中落後部落的嚮導提出了最普通的問題:「你們那麼急,到底都在急什麼?」我們竟然落入無法回答的窘境 。

輸贏與成敗都只是遊戲的一部分。而人生美麗,時間寶貴,因為在這裡,歡笑的時光比外在一切的擁有都還要珍貴。

你知道嗎?
人生,不是非贏即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