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行銷與社會議題行銷差異比較

寫這篇緣由是昨天跟朋友線上聊到商品行銷跟議題行銷有很大的不同。朋友提到他覺得議題行銷可以分三個層次:宣傳式,打太極式,攻擊式。我覺得他說的很到位。然後今天早上起床腦袋突然跑出來很多東西,所以想先紀錄下來。這些內容也算是這幾年我用自己做過的商品行銷跟議題行銷的角度來做的分析。標題特別寫社會議題是因為這是我這幾年碰的東西,其他非社會議題的東西可能就未必適用這樣的分析。

商品 vs. 社會議題的差異

出發點

  • 商品:
    市場上有某個已存在的需求痛點。商品是解決這個需求痛點的方法。有時候需求痛點是很清晰的,這常見於早期物質還沒那麼豐富的時候,有很多「豐富」的空間。例如吃的更好,吃得更營養這類的。有時候需求痛點是模糊的,例如智慧型手機,他最大打破的是上網的空間不再局限於桌機電腦前。但這個需求痛點是模糊的,比較像是如果沒有人提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方便,但一旦有可以符合這個需求的商品,大家都會被吸過去用。所以商品的出發點是「符合某種實質利益的需求」
  • 議題:
    議題的產生通常來自於權利的被侵害或是既有權利的不平等。例如種族議題跟婚姻平權議題來自於權利的不平等。環保議題最早出自於污染,而污染造成權利的被侵害。所以議題的出發點是「因權利傾斜而產生的抗衡」

目的

  • 商品:因為要「符合某種實質利益的需求」,所以商品要達成的目的是「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實現時間點是「當下」。
  • 議題:因為是「因權利傾斜而產生的抗衡」,所以議題要達成的目的是「為了防範未然,我自己遇到希望以後別人不要再遇到」。實現時間點是「未來」。

可理解性

  • 商品:需要理解的面向不外乎商品可以解決什麼需求。商品的「結論」在理解上比較直觀,簡單易懂。
  • 議題:需要理解的是整體的脈絡跟影響。議題的「結論」在理解上比較間接,複雜難懂。

推廣流程與目標

  • 商品:先想好一個的商品(解方),然後直接推廣銷售這個商品(解方)。
  • 議題:先尋求更多人對議題的認同,讓這些人願意共同討論凝聚可能的解法,再去推動政府執行。

所以會衍生的問題:商品行銷的方式適用於議題行銷嗎?那要先看商品行銷有哪些條件,我大概歸納有這幾個點:

  • 目標具體
  • 頻率足夠

議題行銷最難的就是怎麼讓目標具體。因為前面其實在尋求認同跟凝聚共識的時候,都不像賣商品一樣有很多具體的目標,例如商品一定要賣多少份,營業額要有多少。你要怎麼衡量什麼叫做「成功的尋求認同」?而尋求認同的過程常常像是苦行僧,要不斷的用言語去說服訴說,必須要來回折衝討論。這些都是做商品行銷的時候比較不需要處理的那麼多的事。

所以目前比較可以成功地把商品行銷那套應用在議題行銷上的「時間點」。通常都在於有「明確行動」的時候。例如婚姻平權的「平權公投」。或是平權公投送件後的「三不二好」的投票訴求。因為這時候的行動已經變得很「具體」,所以就可以用重複曝光的方式在這段時間出現的頻率足夠到讓大家開始有印象且知道要幹嘛的程度。

那在目標不夠具體的時候要怎麼辦?我覺得不管是什麼行銷,「頻率足夠」都是必備的。所以常態性的訊息發表是必須的。然後這就會扣回朋友分析的議題行銷分三類:宣傳式,打太極式,攻擊式。

  • 宣傳式:主要是前期的「宣導」。讓還不知道這個議題的人先「知道」。這部分的重點在於如何把議題的「重點內容」切割成容易理解的片段,然後製作成容易理解的內容以達成散佈與知識普及的目的。
  • 攻擊式:讓已經「知道」的人進一步瞭解,並產生「行動」的意志。進而凝聚足夠的民意產生足夠的壓力對政策施壓。這時候要帶領大家對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討論對話,這段比宣傳式要更長的時間,且更不容易做出成效。
  • 打太極式:常見於民意代表跟地方首長。簡單來說就是「轉移大家的注意力」,如果大家都在談A議題而A議題對我不利,我就嘗試用B議題轉移大家注意力,不要再去注意A。

然後我不知道要怎麼結尾,所以就先這樣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