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一):前言與背景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二):工作盤點
那些年我做網路行銷的日子(三):粉絲團與網站活動 & 電子報行銷
在我跟 Ca 2013年進到公司的時候,當時網路廣告是委託外部的廣告經銷商操作。但因為網站是由 Ca 跟我獨立開發的,所以GA的相關追蹤碼可以埋得很細,像是追蹤這個訂單是從哪個來源(廣告或自然搜尋)進來的。然後搭配實際投放的廣告預算,去計算他的轉單率。後來google的部分跟經銷商停止合作後,我們就自己拉回來做。而yahoo的部分因為yahoo有針對對經銷商的保護條款,簡單來說你一個廣告帳號結束要再申請新帳號的話,中間要空三個月,不然他新帳號不會讓你過。而以純釀醬油這塊的市場,yahoo廣告不太能這樣放掉。所以後來的狀況是還是跟經銷商合作簽約,但是我們會提供要連過去的網址,文案我們也都會過一次,提出我們認為需要修正的地方,以利我們這裡追蹤成效。
這部分的操作演進大概分兩個階段:
- 數據混亂期:這時候只有做到用GA追蹤,但是在下廣告的部分,還不知道可以使用google builder 來替每個廣告加上不同的參數。所以在GA看到的yahoo數據實際上是自然搜尋流量+廣告流量的混合,google則是他本身就會區隔自己的自然流量跟廣告流量,所以google的部分沒有數據混亂的問題。
- 數據分流穩定期:知道可以使用google builder做到在GA報表中的分流統計,因此開始導入。這時候開始有能力區隔出yahoo的自然搜尋流量與廣告流量導入的轉單率差異。
其中Facebook的流量我並沒有進一步區分出自然觸及廣告觸及。原因是當時我們下廣告是針對原本牆上的訊息下,而不是另外po一則單獨的廣告。所以同一篇內容很難去區隔到底這個點擊是廣告來的還是自然觸及來的。加上FB整體導入的整體流量(自然+廣告)相較於自然搜尋的量相對原本就很低,若要再裡面再去切割成付費跟自然觸及的意義不是太大。所以我們FB導入的流量都直接統一視為付費流量。而yahoo跟google由於區隔關鍵字廣告與自然搜尋是容易的,所以後來都有分開來統計。
先講我操作的結論:以純釀醬油的市場來說。整體轉單率排名是:自然搜尋+SEO與部落客行銷 > Facebook廣告 > yahoo關鍵字 >>>> google 關鍵字廣告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這個只適用於我操作的這個市場,這是我離開時(2016年)的狀況。別的市場有別的市場的狀況,不能一概而論,而中間操作時的誰優誰劣在經歷我們把品牌站購物站做區隔後,也曾經有很大的轉變。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我最大的心得是:「今天數字再怎麼清楚的跟你說實際狀況,如果你執意要相信你自己的詮釋跟偏見,那再多的數字也無法幫助你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我就是犯了這樣的錯,這後面提到相關數據時再詳細說明。
初期我們的網路廣告主力在yahoo關鍵字跟google關鍵字,當時已經有Facebook廣告,但還在試水溫投入的還不是很多,這裡先針對Y跟G兩家的關鍵字操作經驗來寫。
我進去的時候公司已經委託亞普達操作google關鍵字有一段時間,他們的收費方式是廣告總金額加上一個成數,我印象是10%~15%左右,詳細數字已經記不清楚了。他們提供的服務就是幫你挑關鍵字,寫廣告文案,指定 landing page,然後投放廣告。當時有要求每個月根據我們的活動出一份上述內容的規劃報表給我們,如果我們覺得有要修正的就直接反應。當時跟廣告經銷商合作的時候一個月投入google關鍵字廣告的費用每月約 45000 上下。後來這部分我們決定拉回來自己做,考慮資源上的分配,我們把google關鍵字調整到20000以下。這個表是我們操作的數據差異。
我這裡就不秀平均每個轉單的廣告花費了,大家可以自己算。簡單來說每筆轉單廣告花費減少至少一半以上。這個時期公司品牌網站還是沿用我最早當 Ca 外包時開發的那個站,也就是品牌網站本身就有購物功能。這個時期關鍵字廣告所帶來的轉單數還算可以看。
但是在我們進去時就已經規劃要把品牌站跟購物站拆開,半年後正式把購物功能轉移到購物站後,google跟yahoo關鍵字廣告的直接轉單數就完全歸零。中間隔了15個月,第16個月yahoo關鍵字才開始有直接轉單,第17個月google關鍵字也才開始有單。而就正好到這個時候我對關鍵字廣告開始失去的耐性,於是把費用挪移去做部落客行銷。所以google關鍵字那裡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放棄沒下廣告。而yahoo因為一直都跟經銷商合作,當時操作就改成淡季時不下廣告,旺季時一次下比較大的費用。這操作是有奏效的,這是某兩個月(都是旺季)yahoo關鍵字廣告的成效。
淡季yahoo關鍵字還是會下,但預算會拉比較少一點。淡季跟旺季每筆直接轉單的平均廣告費差2~3倍都有,旺季比較便宜。
旺季的時候,直接轉單平均廣告費多寡順序是:
google 關鍵字廣告 >>>> Facebook廣告 > yahoo關鍵字
淡季的時候,直接轉單平均廣告費多寡順序是:
google 關鍵字廣告 >>>> yahoo關鍵字 > Facebook廣告
這意味著廣告操作時,「時間性」必須要列入規劃,淡季跟旺季的媒體配置會有差異。
另外從品牌購物站切割變成品牌站與購物站分兩站後,轉單率的變化過程,我對這段過程的詮釋是:對購買者來說,新的購物站就是「新的站」,所以要在這個站開始敢買東西,他就是需要適應熟悉的時間,而以我們操作的站來說,這個適應時間是15個月,也就是約一年又一季。我也許可以這樣說:即使想用舊品牌拉抬新品牌,也需要一年多的熟悉期才會讓使用者敢於下手。而關鍵字廣告與其說是拉「新客」,不如說拉的是「對這品牌已經建立起熟悉感的新客與熟客」。
而以結果論來說 yahoo在旺季的轉單是有回到原本的水平的,但google就一去不回了,即使後來開始有單,轉單成本就是居高不下,這也是後來我完全放棄google關鍵字廣告的主要原因。
從2013到2016的整體數據變化會看到的是旺季的時候平均直接轉單的廣告費大體上是差不多的,但是淡季的時候會很明顯2013年比2016年要貴上許多。這反映的應該也是關鍵字廣告整體費用變貴的趨勢。
這意味著所有廣告大致上都會有一個初期入場的紅利,時間拉得越長進入的話,因為下廣告的人變多,你的初期投入金額只會更貴不會更便宜。你必須操作出屬於你自己適合的方法跟參數,才能提高廣告效率降低平均廣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