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小我就喜歡數學,勝過於其他的科目。當時我只覺得,想怎麼計算不規則物的面積很有趣。最早只是這樣而已。然後慢慢的,題目越來越難,我還是覺得解題很有趣。在解題的過程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成就感。
數學之於我,跟其他科目很不一樣。我不是不喜歡國文,也不會不喜歡英文。但文科的本質,是強記多於分析,歷史算比較例外一點,但台灣的歷史教育只重背誦,不注重分析。
這幾年越來越有一種感覺,有很多的知識,脫離了考試,對我來說,都變得很有趣。特別是歷史故事,不管是化學的歷史、物理的歷史。或是國家的歷史、族群的歷史。
歷史,說穿了就是一則又一則跨越時空的故事。他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整個族群的。研究一個網站的流量,其實就是在研究他的歷史。透過歷史去分析他的脈絡,去找隱藏在故事裡面的規則與秘密。
然後我突然發現,我喜歡數學,跟這幾年喜歡的東西,他們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分析」。這也是當年我認為我不想、不適合做行銷的原因。
https://www.facebook.com/norika1207/posts/4215140031849
這篇文章,完全點出以前我在木棉花時,初做網路行銷的無力感。當時的無力感來自於:我其實不知道我做的活動效益要怎麼評估?我會做網頁、我會寫活動案、我會執行。但要怎麼才能評估一個活動是否有達到他的效益,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做、該怎麼分析才好。
於是乍看之下,做了很多活動沒錯。但每一個活動的經驗都沒有辦法讓下次活動做的更成功,因為缺乏分析方法。於是當時我得到一個結論:我不想、不適合碰行銷。
然後人生經歷就是這樣的有趣。當我有機會再接觸到更基本的底層,像是價格策略怎麼做、商品組合怎麼組、跟同事了解組商品時,要考慮到的事,諸如包裝、以及避免複雜組合造成的包裝錯誤到產生客訴。還有這段時間,去聽的學的更多的別的人課程跟經驗。很多的很多的很多串在一起,在回頭看看當時不懂有什麼用途的理論。突然變得清晰了。突然懂了為什麼策略很重要,突然懂了以前為什麼有那些盲點。
我才開始學會如何從策略走向計畫。而不是盲目的計畫而不知策略為何物。
說穿了,我想追求的就是「如何使用知識,透過分析、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因為當時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在工作上顯得很無力。我喜歡數學,也是因為,當時我有辦法分析那些數學題目。能夠分析,就能夠掌握,成就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但我能說,中間經歷的那些渾沌的、摸索的過程「不值得」嗎?我不這麼認為。
之前去聽網路行銷課的時候,有個同學說,他某部曲跟別的同事來一起上課,結果上完之後,他同學說覺得沒甚麼,就下廣告就好啦。
當下感觸很深。我就在想,如果不是我以前的那些經歷,那些懵懵懂懂的經驗,遇到那些好像知道但又說不出口的疑問,那我聽完這些課時,會不會也像那位同學的朋友一樣,覺得好像沒甚麼?
我認為,非常有可能。
所以為什麼老生常談沒有用。因為你沒有經歷,就無法體會為什麼要如此。不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是人類的同理心、理解能力,在架空的想像之下,是很難建立的。
到頭來,驅動我做很多事情的,說穿了,求知慾而已。就是因為好奇,而想透過自己的手、眼,去找到資料來佐證自己的想法跟感受。因為好奇,所以想了解的更多。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