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一開始先看過了故事簡介,也許是一開始先看過了一些影評,在看完電影的當下,其實沒有太多的感覺,只隱隱約約的覺得哪而不協調,電影是好看,但說不太出什麼。
一直到看到peterkim的電影關後感,以及網路上看到的陳豐偉的影評後,我才發現,原來啊原來,好多人都說這是一個有關愛情的故事,加上媒體的渲染,故事的焦點似乎只有湯唯與梁朝偉的對手戲,讓我一直有「這部電影是在講王佳芝與易先生的愛情故事」這樣的錯覺。而看完電影後,我卻認為,王佳芝其實從未愛上易先生,只是曾經迷惘,而整齣戲最大的悲哀卻不在此。這部電影所演的依舊是一個愛情故事,但並不只是聚焦於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反而訴說著王佳芝、易先生、鄺裕明以及整個戰亂時代底下男女情長的扭曲。整部戲我所感受到的,只有一個身為女人在大時代底下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愛與性的歸屬,那種無可抵抗與悲哀。
王與鄺之間在大學時對彼此有著一份隱約的愛慕,然而王的愛情在被指定要與梁潤生發生關係後,就已經死了。
看了劇情介紹,我一開始一直以為王與鄺再次見面時,是鄺對王已無情愛,所以王對於鄺的請求只能黯然接受。實然卻為王對鄺已無情愛,而答應重新伴作麥太太則是在愛國情操驅使下的不得不然。
當鄺吻了王時,王所說的「三年前你可以的,為什麼不」
對照於三年前的往事:麥太太從易家回去,身心疲憊,女同學看他累,進了房間遞給他旗袍與他說話。同學們討論好要王與梁潤生發生關係,以利色誘行動,其他男人 都走到了陽台,亦由女同學緩緩的對王說了這件事情。在與梁潤生發生關係後,王關在房間裡。這個時候卻由鄺敲門詢問王是否要吃粥,王淡淡的說了她不餓。在那 個時候,王對鄺的幽微之情就已斷了線。
鄺對王的安慰與表白,都來的太晚太遲。
王對著老吳報告著,那個偷情的房間裡,櫃上還有灰塵,似乎很久沒有人來過,空氣中卻飄著微微的清香;易不只想要她的身體,還想鑽進她的心理。這一切,都像是 一個旁觀者的報告,如同報告著隔壁鄰居做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不像她自己是當事人。王想著易也許有其他的情婦,暗殺行動可能因此出狀況;想著易先生看 似對她動情,其實他比誰都清楚只是做戲。因此她在日本料理店差點被認為是陪客的藝妓時,她對著易先生說「你只是把我當作是妓女吧」。她不斷告訴自己,易先 生並沒有愛上她。
易先生呢?他沒有在一開始就愛上王,最初不過如上青樓般的尋刺激而已。但是後來卻對王動了真情。王對易只有在拿到鴿子蛋,看到易眼神中的真情時,才突然感動的迷惘了,而脫口說出「快走」。
一邊是做戲的似入戲,實則依舊在做戲。
一邊是做戲誤入戲,而信以為此戲為真不只是戲。
對照於因為愛國情操加入鄺所主導的暗殺行動,與鄺的有愛無性;以及為了救國殺漢奸而與梁、易的有性無愛。王自始自終都不曾與真心愛過的人發生性關係。在國家動盪之下,性成了工具,成了誘敵上勾的工具、成了體現愛國情操的工具,卻不曾為了成全愛而做。
色亦戒,情難守,實則色不曾戒,情也未曾淪陷。
有人說,色戒物化了女性,我卻認為那只是反映了在那個時代裡,女性被作為工具的事實。愛不愛並不重要,政治婚姻比比皆是,為了滲透犧牲色相的女間諜也在所多有。在這樣的脈絡中,無不透露出女性對於自身的性缺乏操控的悲哀。而可以操控的愛,也只成了被利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