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看到讓人震驚的新聞前,其實是先生先跟我說他同學死了,被老闆殺死。我楞住,想說這個是什麼狀況,先生強調是真的被老闆殺死。進一步問清楚後去找新聞,科技公司的CEO砍死CTO,才稍微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後來先生也貼了他同學前一天的離職信,感嘆說一語成讖。那封離職信描述了CTO跟那間公司的淵源與遭遇,讓我想起我以前在一家所謂社運人士開的新創公司的經驗。
那時候去那間公司,只是因為我覺得在那家公司可以做一些在一般公司不會做的事情。我覺得是一個有趣的嘗試。而為了這個嘗試,我也願意在薪水上沒有太多要求。實際上在那個公司期間,我也確實做了一些在一般商業公司絕對不會有機會做的專案。
我自己也算是一個小技術人,所以我很能夠理解,技術人對於一個自己覺得有機會發展的專案,想要去投入把它做好的那種心情。
在去那間公司之前,該公司就已經經歷過前CEO本身重大行為問題而更換CEO的事。新的CEO因為在之前的社運活動上就認識,當時印象是不錯的,覺得應該如果這樣後面就會比較上軌道吧。
不過在公司期間,我跟CEO的關係一直維持的不錯。他被爆出問題已經是我離職後好一陣子的事情(雖然有問題的事實際上是發生在我們共事的那段時間,有辦法一手遮天又維持良好印象,事後的狡辯毫無懊悔羞恥,實在是很經典的反社會人格案例)。反倒是跟當初拉我進去的人十分不合。這過程實在也不是什麼一次兩次的摩擦,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共事中,發現這個人共事上諸多明顯的缺點跟問題。
我的個性一直都是我不會在一開始合作就把別人想做是壞人,對於人的犯錯忍受閾值,我自認也算高。遇到問題為自己據以力爭也是有。我一直覺得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是互相的,而別人的反應,我也許不一定會在每次就發作,但心裡是會暗自記點的。有些東西會在發生當下點出,但有些事情會放在心理。這些諸多不合,又加上最後手上的專案發展到一個極限後。我就選擇離職。因為我一直都是兼職,那時候手上的專案後期其實就靠我一個人在維護內容,那個專案的狀態就是處在一個就看我要不要做,我要做就可以繼續,我不做就消滅的狀態。反正該拿的補助之前都已經入帳了,沒有什麼後續承諾的問題。所以那個時間離職,對公司影響並不大。也沒有什麼阻力。
但我也可以想像如果今天離職的不是我這種位子,而是公司的關鍵高層,這對老闆來說必定是很大的壓力。不管他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非離職不可。
所以,很多人看完那個CTO的離職信,會說做人留一線balabala…。我不能說這樣的說法錯。但我覺得那個的離職信其實已經寫的很客氣了,只是客觀的在說經歷的事情,沒有什麼口出惡言。而且也感覺的出來其實CTO還在公司期間一直都有試圖在過程中想跟CEO溝通,但很可惜都是失敗的。所以說其實彼此早就積怨已久,那個信最多只能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問題就在如果公司是因為各種財務問題(該公司剛完成B輪募資1.1億,以一個做軟硬體整合的公司來說,這資金雖不能說少,但也並不足以讓他們支撐多久的時間)導致CEO的狀態致此,就算沒有那封離職信,但是CTO堅定要離職,憾事就真的不會發生嗎?
我反而是打問號的。因為看起來交接也沒有新的CTO。此時此刻CTO的離職決定必定會造成CEO極大的怨恨。那個怨恨也許早就讓他累積足夠的殺機了。以新聞描述來看,CEO看起來像是預謀殺人後準備自殺,但被阻止。這背後的思維像極了玉石俱焚。
每次發生這種社會事件,就會成為大家的談資。身在其中或不身在其中的,在社群年代,人人都可以嘴上一句。就像我現在跟著這波討論也水了這篇文章一樣。當然在有言論自由的社會裡面,這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有時候我也會想,那能從這些事件中學到教訓或學到經驗的人,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