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分鐘開始看,年輕人很棒,裡面提到台灣媒體幾乎不報國際新聞的事。
最近做青平台認識中國的專案,陸續整理活動內容,把分享者跟諮詢顧問的內容回應一篇一篇整理起來,準備要放在網站上。
我得非常老實的說,當時提議做網站某部分是我的私心。那個私心是在整個活動中我聽到很多很關於中國經驗、中國研究的內容分享,這些內容是非常有價值的,但這些內容即使我在當下聽到了,我在事後想要重新去看卻沒辦法取用。即使我想把當時聽到的某些內容取出來寫文章,除了記憶的太片段不完整之外,也無法有來源引用加強內容的可信度。我真的很希望這些資料未來可以被取用跟再散播。所以後來在青平台努力下爭取到經費,有機會可以做成網站時,我非常樂於把這些資料整理成一篇一篇的文章,再一篇一篇的放到網站上。整理的過程,等於自己又重新看了這些人分享的內容一次,印象會更深刻。
中國言論不自由只限於政治與社會議題,在其他產業專業上有強過於台灣的深入與廣泛
然後我要說的是,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的「言論不自由」真的只限於政治跟某些社會議題。除此之外,他們在其他產業、專業上的內容產出跟討論,跟台灣完全是不同等級的,那個部分他們是非常自由而且可以談論得很深入的。
我記得我第一次有這樣衝擊的時候,是好幾年以前我聽從中國淘寶做使用者研究的人來台灣分享的講座。當時的我還沒有像現在投入社會運動那麼的多,但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本來就比較會看跟討論政治的東西。當時感觸就很深,他們在使用者研究上做的考慮的已經到了這樣的程度,一樣的思辯竟然沒有發生在政治上,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這至少是七八年前的事情。那次的講座聽完,我對於他們的思考可以那麼深入與進步真心感到吃驚。
在中國於一般媒體取得國際新聞的機會比在台灣容易
然後在認識中國專案的活動裡面,有台灣記者去中國新媒體工作後再回來的經驗分享。然後還有與會同組參與者分享他去中國的經驗。我突然理解到一件事情,對中共來說,你今天不可能真的完全阻斷人民談政治的這件事,那不談國內政治,談國外政治總行吧?所以在中國一般人要看到國際新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所有媒體都會播放國際新聞,當然我不否認這背後絕對有中共本身的算計。但落實到生活上,他們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國際新聞的就是會比台灣人要來的多。
我還記得我那組的參與者講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他說他很喜歡在中國各種資訊很多很豐富,而且他當時去的還是三四線城市,不是沿海城市。別人問他說那你不會想翻牆看什麼嗎?他說那裡可以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今天除非是偶爾追劇他才需要翻牆。
這反應什麼?因為人的注意力就是有限。當你在中國裡面已經被太豐富的資訊給佔滿的時候,而且你同時是可以得到很多國際資訊的時候。他就是會分散掉人的注意力,讓人覺得也沒有一定要特別去關注社會議題、甚至沒有一定要去談論國內政治。其他比這個事情有趣且深入的資訊很多,看那些就好啦。然後常看國際資訊也會讓人有一種滿足,確實也可以提供比較寬廣的視野(當然,只要不談論國內政治都ok),所以他們覺得台灣人眼界狹隘其實也不是沒有原因。
自由媒體環境不等於聽閱者就能取得更廣泛與深入的資訊
然後反過來看台灣,台灣是有自由的媒體環境,卻在商業掛帥的前提下,閱聽者可以拿到的選擇反而是少的。這真的是極其諷刺的事情。這個再去對照前陣子聽端傳媒分享,他們說他們服務中文世界,很多去端傳媒看國際新聞的,都是台灣人。來自香港跟中國的反而是少數。這再再都顯示台灣不是沒有人要看國際新聞,但容易取得的資源反而是相對匱乏的。
我真的很認同,今天既使我不喜歡中國,也不能用標籤化、妖魔化、膚淺化的方式去看待中國。必須要去理解他們大國在各地的巨大差異性,不管是地區環境,還是人都是如此。如果今天我們討厭有人用片段化的資訊理解議題,那就也必須用同樣的標準提醒自己,不要只用片段化的資訊理解中國。